![]() 作者:童兆君 人體如一座精密運轉的城池,骨為垣墻,筋為纜繩,氣血則是流轉其間的糧草。垣墻的穩固,從非單憑自身堅硬,更需纜繩緊束牽拉;若纜繩松弛無力,縱是堅骨也難免偏移錯位,便如久失修繕的城垣,漸生傾頹之虞——這便是“椎間盤突出”一類慢性骨疾的隱情,非骨之過,實乃筋之衰。 筋者,肌肉肌腱之屬也,其力源于氣血濡養。氣血如江河,需有中樞執掌調度,這調度之權,便在心臟。古人稱心為“君主之官”,若將五臟六腑比作共治的董事會,心臟便是運籌帷幄的董事長,而非大腦這“總理日常事務的總經理”。它執掌全身血液的分配令旗,哪里當多予糧草,哪里該收束供給,皆有定奪。當局部筋肉(若城中各司其職的“相”)失卻規矩,或僵滯不動、或妄動失序,“君”便會收束此處的氣血通路,如同斷其糧草。時日一久,筋肉失養而漸趨痿弱,再也無力牽牢骨關節,便如松了纜繩的船,在日常活動的波瀾中慢慢偏航,終成慢性錯位。 而心臟調度氣血,需借經絡為通道。五臟之中,唯獨心臟坐擁兩條經絡:心經主血脈之運行,心包經主脈絡之護衛,一主“行”,一主“護”,如同為氣血開辟了兩條并行的坦途,確保糧草能精準送達周身。是以欲養筋,先需通此二經;欲正骨,必先調此二脈。若經絡壅塞,縱是心臟有調度之能,氣血也難抵“相”處,筋肉終是饑腸轆轆,何談束骨穩位? 故正骨之術,從非蠻力推扳的“修墻”,而是循循善誘的“養纜”。醫者先以手法疏通心經、心包經,如同疏浚河道,讓氣血重新暢流;再引氣血灌注至筋肉失養之處,為枯萎的纜繩添注力量。待筋肉得氣血滋養,重拾彈性與韌性,那些輕微的骨錯位,便會在筋肉的牽拉下自行歸位,無需外力強推——這便是“筋旺則骨自正”的道理。 若遇久失滋養的“頑固”之癥,筋肉已痿弱日久,一時難復力氣,則需輔以針石或輕柔外力,助骨暫歸其位;再敷以外藥,如為干涸的土地澆上甘霖,加速局部氣血循環,讓筋肉更快重拾生機。待筋肉徹底恢復力道,便能長久牽牢骨垣,再無錯位之擾。 這便是中醫“筋骨同治”的智慧:不治骨之“果”,而調氣血之“因”;不重局部之“扳”,而重整體之“和”。骨的穩固,終究是心臟主氣血、經絡通脈絡、筋肉承牽拉的協同之功——唯有“君”明、“道”通、“纜”強,方能讓人身這座城池,久固而無傾頹之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