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兗州 知天下 《兗州春秋》 李明水憶山村教學歷程 杜心廣 普及教育是黨的需求,人民的委托。1956 年鄒縣田黃鄉黨委、鄉教委研究決定派李明水同志到孔山莊創立新學校,他滿腔熱枕地接受了任務。原在高橋完小村的韓支書及村委聽說調李老師外去,支部書記同村委三人去公鄉黨委請求留住李老師穩定教學秩序,鄉書記再三勸說黨委決定的事誰也無法改變,學校缺負責人一定補個強有力的教師,你們不必擔心。各方無奈,決定無法改變。 李老師晚五天到新學校孔山莊,村支書說盼你十多天了,走咱們去看看群眾借給的三間房子。新學校和房主一個院、三間房,西頭是套間作辦公室又是宿舍,兩間作教室。支書借給一口鐵鍋,用三塊石頭一支就是伙房。開學前從村會計那里找來戶口冊,把適齡兒童登記造冊,合計為 38 名適齡生。第一天開學報名只來了 12 人,下午會同會計到未報名的適齡生進行家訪。不能上學的原因很多,大都是因在家看弟弟、妹妹,還有的拾柴燒火,山區不少放羊放豬的、看家的、還有不少交不起學費、書錢的。家訪情況及時向村支書匯報研究解決問題措施,那就是再次做家訪工作。由村團支部書記同去再做家長的思想工作,經兩次家訪,又增加了九名適齡生。村干部會議再次研究決定支書掛帥黨團員帶頭,去動員學生入學,烈軍屬有困難的適當減免學費、書款,唯一的辦法是做家長的思想工作。實在沒時間去上學的學生,學校采取二部制辦學的方法,即半日上學,半日在家勞動,有的放牧豬羊,就讓放羊的與放羊的合群,放豬的與放豬的合群,騰出學校放學的空去上半日學,或間日學習都可以。有不少交不起學費或書款的只有李老師默默地包起來,哪年都包一部分。靠拾柴燒火的兒童不能上學的,老師帶領學生拾柴給他,讓他能夠有空來上學,總的目的讓適齡兒童都能到校學習,完成黨的普及教育任務。采取多種辦法叫失學兒童上學,李老師天天跑腿家訪,有的接連去了好多次。一進門家長就說老師別來了,咱孩子怎么也不能上學。為讓適齡兒童到校學習,黨團員帶頭抓這項工作。下了兩個月的功夫,終于完成了適齡生入學的普及小學任務。 孔山莊的適齡兒童都入了學,第二個任務就是建校,建議村黨支部作出建校計劃,劃出校址藍圖,組織建校班子。第二年春天開始施工,先蓋教室和辦公室,把學生移到新教室。秋后上課又增添了一口新教室,準備今后擴班。當年物質條件很差,村里收入的口糧都不足,挨餓受凍是普遍現象,建校成為農村干部的額外負擔。但由于教學的宣傳是要放眼十年后的下一代人的發展前途。孔山莊村十年后的藍圖是高中生普及,大學生不稀奇,五戶就得有一。農業現代化,拖拉機普及各村,農民的孩子沒有文化,不能掌握機械化的農具,到那時再上學就晚了。這一講,激起了村支部書記的動力,孔山莊村的支部書記是全鎮的排頭兵,各方面都先進,年輕有為,思想靈敏爽快,眼光明亮,說干就干,在蓋好一口教室的基礎上,秋后又蓋了一口教室,以備三年后擴班,教師對建校積極性很高,天天參加建校勞動,星期天全天干,假期不回家,夜以繼日的勞作,并獻工、獻料、捐款感動了干部及群眾。建成的教室有門、有窗、有玻璃、有大門、有院落、有廁所。校址建在高處,大門前有三級臺階,大門里有旗桿,學校每天升國旗、唱國歌,更顯得學校高大,有精神活力,成為田黃鎮的先進學校,各級領導看在眼里,縣教育局也記在心里,年終,孔山莊小學被評為先進學校。 1964 年 6 月,田黃鄉孔山莊小學校、孔山莊團支部請老八路鄉黨委常委吳昭輝講鄒縣田黃鄉抗日戰爭中的小山戰斗故事,為青少年進行一次抗日愛國主義教育課。 村黨支部非常贊成并大力支持。黨支部書頭一天親自騎自行車前赴老八路吳昭輝家商議,邀請吳常委去村小學校為青少年作一次報告,講一堂抗日愛國主義教育課,老八路聽了非常高興,并說這是我應盡的義務。 講課這天天氣晴朗,會場設在小學院內,學校教室屋檐下貼出:“向青少年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報告會小山戰斗經過,”醒目的紅色大字。主席臺是由團支書張中華借來的三張長桌,六條長凳,團支書為報告會主持人。大家熱烈的掌聲歡迎吳常委到來。吳常委講青少年小同學們,今天講打日本鬼子的地點就在我們村西北,十八盤山的西頭,叫小山戰斗。那時是 1939 年五月端午那天。山東軍區從萊蕪組織南下挺進隊來咱泗水、鄒縣尼山、田黃鄉打鬼子。這支隊伍統稱八路軍,來了一百多人,在來的路上就消滅了不少鬼子漢奸。6 月 13 日來到田黃就上了小山,整個山上都是咱八路軍,鬼子來是想搶占咱的地盤,搶咱的東西,一看八路軍占了小山,就眼紅了。鬼子調來兩千人馬想把我們趕走。我們八路軍犧牲再多也不讓鬼子占領我們的地盤。上午 8 點交戰,鬼子一上午沖上山六七次,攻打我們八路軍,我們八路軍堅決不讓,把鬼子狠狠地打了回去。下午鬼子又調來偽軍一千多人,鬼子三千人,打我們一百多名八路軍,我們就困難大了,一個人打幾十個鬼子。戰士們子彈打光了,就用槍桿子砸,槍打斷了就用石頭跟敵人拼到底,并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我們與小山共存亡!口號聲響徹云霄,我們八路軍壯烈犧牲了八十多人,一部分突圍去了沂蒙山區。我們八路軍的英雄氣概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我們將永遠繼承小山抗日英雄的遺志,向抗日英雄學習,這時吳常委內心一酸,話音低沉眼圈濕潤。團委書記張中華想到父親犧牲心酸淚滾,舉臂咬牙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我們要向英雄學習!向烈士致敬! 吳常委接著講,在臺兒莊戰役中,我因受重傷,不能再上前線。組織上讓我回后方,到農村貢獻我個人的余力,我為了家鄉百姓建設好農村,總是披星戴月帶頭勞動,不要報酬,不要工分,不分生產隊一粒糧、一寸柴。 吳常委報告完,團支書張中華補充發言說:我是烈士的兒子,我父親也是老革命。 父親 25 歲參加八路軍打游擊,先打鬼子,后打偽軍、土匪,也是為革命立過功,后遭頑敵夜間偷襲不幸犧牲,年僅 28 歲。他擦干淚眼說,我要繼承父親的遺志,努力學習,搞好生產,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做好團支部的工作,領導青年多作貢獻,協助學校辦好教育,同志們看我的行動吧! 會后組織學生討論,教師又敘說小山戰斗一遍,學生們發言表決心,六位學生愿長大當解放軍,五位學生愿上好學,學好科學本領參加祖國建設,還有三位學生愿長大學好技術當醫生,治病救人,學習白求恩,更有長大當空軍開飛機的,還有愿長大當工人造機器人為實現農業機械化作為奮斗目標的,總的都是想學好本領參加祖國建設,貢獻個人力量。 1965 年春天噩耗傳來,孔山莊村頭參軍兩年的青年孔凡吉在湖北隧道工程工地犧牲了,知道的村民們無不悲痛流淚,鄒縣田黃公社副書記李長治與民政助理孔令和頭天來村里研究開追悼會,大隊村支書喊學校李老師帶學生參加。追悼會于 4 月 26日 12 點召開,公社是李書記及民政孔助理參加,議程由村團支部書記張來春主持。李書記與大隊支書代表公社、大隊講話,烈士家屬楊玉華(烈士妻)表示感謝。青年代表宋來臣、學生代表孔祥菊講話表示向革命烈士學習。 追悼會場設在村前的空閑地里,主席臺是由團支部用杉桿和其它直條木搭成,三面用箔圍起來,正面朝南上掛“沉痛哀悼孔凡吉同志為祖國建設光榮犧牲”的橫幅,左側標語:“沉痛悼念光榮犧牲的孔凡吉同志”。右側標語:“為國犧牲重于泰山”。學生上午上完正課中午 12 點按時參加追悼會。追悼大會開始,教師負責領著學生及社員呼口號:沉痛哀悼孔凡吉同志!為國犧牲重于泰山!向烈士學習!向烈士致敬!書記講話的心情極其悲痛,他說孔凡吉是黨的好兒女,他入伍以來思想進步工作認真,積極負責,完成了各項任務,得到領導的信任,這次在湖北為祖國建設開通隧道中,一個班黨的好兒女不幸犧牲,部隊領導及同志們萬分悲痛,烈士被安葬于當地烈士林中。我們應化悲痛為力量,搞好自身建設,做好擁軍優屬工作。又是一陣口號:化悲痛為力量,做好擁軍優屬工作!向烈士學習!向光榮的家屬致敬!家屬代表楊玉華已淚流滿面哭不成聲,被團支書架著上臺講了幾句要繼承烈士遺志的話……少年兒童代表學生孔祥菊發言要化悲痛為力量,好好學習,繼承烈士遺志,學好本領,長大要向烈士那樣,參加祖國建設,聽黨的話,做黨的優秀兒女!又是一陣口號聲,師生們振臂高呼:向烈士學習!向家屬致敬!擁軍優屬! 追悼會結束,有黨支部安排好服務人員攙扶著烈士家屬回家,安慰好家屬情緒,又有學校組織的優屬小組給烈屬打掃大門前院子屋內外的衛生,又給烈屬灌滿一缸水。之后學校每年都組織學生參加擁軍擁屬活動。 2019 年秋,李明水與生長在小山附近的妻子專程到小山戰斗烈士紀念碑前瞻仰烈士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 ——選自《兗州春秋》年刊第九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