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執”到“道成”:龐鶴嗚性命雙修觀的通俗拆解 首先需明確,龐鶴嗚所倡導的性命雙修并非佛家專屬功法,而是融合傳統養生智慧與哲學思辨的體系,其核心邏輯是通過“修性”(精神凈化)與“修命”(身心調和)的協同,逐步破除“自我執念”,最終達成“道氣功成”的生命境界。 一、核心邏輯:三層“去執”,像給人生“斷舍離” 1.“去我、去執我”:清理內心的“無效內存” “執我”就是對“自我”的過度執念,比如總糾結“別人怎么看我”“我必須贏”,像手機里堆積的無效APP,占空間還拖慢“人生運行速度”。龐鶴嗚說的“去執我”,本質是卸載這些“精神包袱”。 儒家《論語》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主觀臆斷、不絕對強求、不固執己見、不自我中心,這和“去執我”是同一個道理——只有清空內心的“執念緩存”,才能讓身心更輕盈。 2.“去小我、成大我”:從“ solo 玩家”變“聯機大神” “小我”是只盯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單機思維”,比如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忽略他人與環境;“大我”則是明白“人是萬物互聯的一部分”,像玩團隊游戲時,不再只顧自己刷戰績,而是配合隊友、服務全局。 道家《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正是“大我”境界的經典表達——跳出個體局限,把自己融入自然、集體,反而能解鎖更廣闊的生命維度。 3.“去本我、求超我”:給人生“升級操作系統” “本我”更偏向本能欲望(比如貪懶、自私),像手機原始的“基礎系統”,只能滿足簡單需求;“超我”則是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比如利他、責任、境界提升),相當于給人生裝了“高階系統”,能實現更復雜的價值。 這和佛家“破無明、證菩提”的思路相通——不被本能欲望牽著走,轉而追求精神的覺醒,才能從“被動活著”變成“主動活成更高版本的自己”。 二、終極目標:“道氣功成”不是“開外掛”,而是“身心歸位” 很多人以為“道氣功成”是追求超能力,其實在龐鶴嗚的理念里,它更像“身心與'道’(自然規律、生命本質)同頻”的狀態——就像手機連接了穩定的WiFi,不再卡頓、掉線,身心和諧,精神通透。 《道德經》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氣功成”本質就是順應自然規律,通過前面的“去執”“修性修命”,讓自己從“擰巴的狀態”回歸到“自然順暢的狀態”,這才是性命雙修的終極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