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下載課件教案知識點 視頻微課 電子課本 知識點 【課內文言知識梳理】 (第1段)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 難道 )非人事( 人的作為 )哉!原( 作v,推其根本 )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的原因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譯文]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解析]: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據。 (第2段) 世言( 世人說 )晉王之將終(臨死)也,以(介詞,把)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扶持推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背叛)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遺憾、悔恨)也。與( 給 )爾三矢,爾(你)其( adv,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應當”“一定”)無忘乃( 你的 )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 官名,這里泛指一般屬官 )以一少牢告廟,請(敬辭,表示恭敬、慎重)其矢,盛以(介詞,用)錦囊,負而前驅(奔馳、快走),及凱旋而納(收入、收藏)之。 [譯文]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憾;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解析]:承接上文,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經過,體現其得天下之艱辛。 (第3段) 方(敬辭,表示恭敬、慎重)其系(縛、捆綁)燕父子以(介詞,用)組(絲帶、絲繩,這里泛指繩索)[“以組”:作“系”的狀語,介賓結構后置,“用絲繩捆綁”],函(匣子,這里用作動詞,用匣子裝)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祭祀帝王祖宗之廟,省稱祖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同義復詞,仇人)已滅,天下已定,一夫(有一人)夜(n作狀,在夜里)呼,亂者四應(響應),倉皇東(n作狀,向東面)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或者,還是)本(考察,探究)其成敗之跡(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安樂)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譯文]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倉皇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誓,割下頭發,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解析]:這一段轉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一一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第4段) 故方(正當…的時候)其盛也,舉(全、整個)天下之豪杰,莫(沒有人)能與之爭;及(等到)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表被動)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極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愛的人或物;“溺”:沉湎、無節制),豈獨伶人也哉? [譯文]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人生中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中積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這樣嗎? [解析]:引出教訓,總結全文。并借古諷今,希望北宋統治者居安思危、勵精圖治,不要重蹈前朝的覆轍。 【結構導圖】 (圖片搜自網絡,侵權告知立刪) 【文學文化常識】 1、《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記載介于唐、宋之間的907年至960年間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的歷史,這五個朝代以及割據于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等地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2、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頭叫“太牢”,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牢,本來是養牲畜的圈,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古代祭典用的豬、牛、羊等)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3、伶官: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人,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 4、從事:官名,源于漢武帝時期,有刺史屬吏之稱,分為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等,主要職責是主管文書、察舉非法。 5、忽微:極小的事。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圖文講解(課件)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 篇幅有限,僅展示部分 同步練習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 古義: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后世為區別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了自后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后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等,因此內容更加翔實。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國史學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歐陽修文采更是引人入勝,可由于提倡“春秋筆法”,近人褒貶不一。 怎么獲取全冊配套課件教案習題試卷等資料? ▼
領取方法 ![]() 資源下載方法1 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