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很多藥名都非常有趣,聞其名便知其性。一聽澤瀉,就知道河澤之水都可以瀉之,不就是一味利水利濕的藥嗎? 事實上,它就是專門除身體多余水濕的。所以用澤瀉有個竅門,病人舌苔水滑白膩,脈象濡緩,雙腿比較沉重,都不太愿意爬山上樓梯。這都是一派水濕內停之象。 古人說,服澤瀉后,能行水上,或者日行百里,這都是在贊譽澤瀉。人是不能在水上走的,但人體腿腳水濕排泄干凈后,走起路來真的很輕快,不會給人拖泥帶水之感。 所以當人有這種沉重疲倦之感時,我們辯證出水濕的,就可以用澤瀉這味藥。 如果你家里水怏怏,你首先想到什么?第一反應就是趕緊看看排水的出口,有沒有堵塞,堵塞了的話,就趕緊把它拉開來,那么水患就會慢慢退去。 而人體的排水口就是小便,中醫稱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通過陽氣氣化,水就會出來。說白了,膀胱就是人體的下水道,它就是水利部部長,專門管水利的。 澤瀉這味藥,甘淡,凡是味道偏淡的藥都有個特點,就是你服用后容易利水走水,好比如說這澤瀉,還有玉米須、茯苓。 中醫把這種功能叫做淡滲利濕。你看為何很多高血壓的病人,他都知道到時常買些玉米要帶須的拿來煲湯,這些甘淡的食物,煲的湯人喝了就能夠利水利尿。人體水濕代謝物,通利出來后,身體內壓力就減輕了,所以血壓都會不同程度往下降。 所以高血壓病人,要少吃咸的,少吃肥甘厚膩,要多吃清淡的,道理就在這里。你吃淡的身體佷容易排泄,你吃咸的味道重的,肥膩的,就佷容易堵塞,壓力變高。如同我們的洗菜池,用淡水沖就很通利,而你用渾濁的泥水來沖,那就佷容易堵塞。 學中醫就是要有這種思維,濃者淡之。 中醫上有個經典名方,就叫澤瀉湯,就澤瀉、白術兩味藥,別看藥味簡單,藥效一點也不差。翻開《金匱要略》,關于澤瀉湯的記載是這樣的: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支飲也就是濕氣,濕氣往上走,走到頭面,引起的頭暈,澤瀉湯是個不錯的選擇。其實不光是頭暈,還有頭痛、耳鳴、鼻塞,在此基礎上可能還伴有胸悶、嘔吐、咳嗽、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等癥狀,都在澤瀉湯的調治范圍之內。 澤瀉,它利水通淋,能夠治小便不利,身體肥胖,水濕過重,但是大家要知道,所有利水的藥,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容易傷陰。 所以《藥性賦》上說澤瀉補陰不足,它補充陰分的功能是不夠的,這也提示我們利水過后,要注意加一些補充陰分的藥。 當你有這個思維時,你就馬上能看懂名方六味地黃芄,為何要把澤瀉跟熟地配在一起。熟地補陰分,澤瀉利濁水,這樣一補一泄,補而不膩,利而不傷。 通利水濕,又不會耗損陰液,補充陰液,也不會助長水濕,它們真是一組補陰利水的最佳搭檔??!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