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橫吹賦 南北朝 江淹 朗誦: 背景音樂:《癡情冢》 --------------------------- ![]() 驃騎公以劍卒十萬,御荊人於外郊。鐵馬煩而人聳色,彩旄耀而士銜威。軍容有橫吹,仆感而為之賦云: 北陰之竹兮,百尺而不見日。石硿礲而成象,山沓合而為一。云逕逕而孤去,風時時而寒出。木斂柯而攢抏,草騫葉而蕭瑟。 故左崎嶬,右硱磳,樹嵓崿,水泓澄。鎮雄蛟及雌虺,杅獨鴟與單鷹。白山顥,赤山赩,匝流沙,經西極。原陸窈,灌莽深,人聲絕,馬跡沈。寂然四顧,增欷累唫,雖欲止而不能禁。此竹方可為器,乃出天下之英音。於是帶以珉色,扣以瓊文。潤如沈水,華若浮云。赤綬紫駁,星含露分。其聲也,則鞅郁有意,摧萃不群,迢遙沖山,崎曲抱津。綿冪順序,周流銜呂。 ![]() 故西骨秦氣,悲憾如懟;北質燕聲,酸極無已。斷絕百意,繚繞萬情。唫黃煙及白草,泣虜軍與漢兵。於是海外之云,處處而秋色;河中之雁,一一而學飛。素野黯以風暮,金天艷以霜威;衣袂動兮霧入冠,弓刀勁兮馬毛寒。五方軍兮出不及,雜色騎兮往來還。旃如云兮幟如星,山可動兮石可銘。功一豎兮跡不奪,魂既英兮鬼亦靈。奏此吹兮有曲,和歌盡而淚續。重一命而若煙,知半氣之如燭。美人戀而嬋緩,壯夫去而躑躅。 ![]() 故感魂傷情,獲賞彌倍。妙器奇制,見貴歷代。所以韻起西國,響流東都;浮江繞泗,歷楚傳吳。故函夏以為寶飾,京關以為戎儲。至于貝胄象弭之威,織文魚服之容。鄞山錫刃,耶溪銅鋒,皆陸斷犀象,水斬蛟龍。載云旗之逶迤,扈屯騎之溶溶。啾寥亮於前衡,嘒陸離於后陣。視眄眩而或近,聽嘹嘈而遠震。奏白登之二曲,起關山之一引。吐哀也,則瓊瑕失彩;沖樂也,則鉛堊生潤。采菱謝而自罷,綠水慚而不進。代能識此聲者,長滅淫而何吝。 ![]() ![]() ![]() 注 釋 ①聳色:指因震動或感到驚異而改變神色。 ②橫吹:指樂器名,即橫笛。 ③硿礲(kōng lóng):指巖石隆起貌。 ④攢抏(zǎn wán):亦作' 攢玩 '。萎頓貌;沒精打采貌。 ⑤崎嶬(qí yí):為險峻貌。 ⑥硱磳(kǔn zēng):是指高聳貌。 ⑦泓澄:水深而清澈。 ⑧杅(wū):牽制。 ⑨鴟(chī):古書上指鷂鷹。 ⑩增欷(xī):是更加悲傷。 ?唫(jìn):口閉。 ?瓊文:如美玉的文采。亦指道教經籍??逃谟癜?,故稱。 ?赤綬:古代官員衣服上系印紐的赤色絲帶。 ?鞅郁:猶抑郁。鞅通'怏'。 ?摧萃:猶言出類拔萃。 ?迢遙:遠貌;時間久長貌。 ?銜呂:謂含中呂之氣。 ?旃(zhān):指赤色的曲柄旗。 ?嬋緩:是嬋娟;姿態美好的樣子。形容美女。 ?躑躅:指徘徊,心中猶疑,要走不走的樣子。 ?妙器:精妙的器物。 ?西國:指分封在西方的諸侯。或指西域。 ?函夏:為“中原”。 ?寶飾:鑲嵌珠玉的妝飾。 ?戎儲:兵器儲備。 ?貝胄(zhòu):用文貝裝飾的頭盔。借指戴頭盔的兵士。 ?象弭:以象牙裝飾末稍的弓。 ?織文:一種織著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椑C紋樣在古代統稱'織文',省稱'文'。 ?魚服:魚皮制的箭袋。服,通'箙'。語出《詩·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耶溪:即若耶溪 。出若耶山,北流入運河。溪旁有浣紗石古跡,傳說西施曾浣紗于此。 ?陸斷犀象:切斷犀牛的尖角,大象的彎曲長牙,有銳利而又有堅硬的質感。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蜿蜒曲折。 ?屯騎:為眾多的隨從騎兵。 ?嘒(huì):形容小聲或清脆的聲音 。常用于蟬聲、鈴聲和管樂聲,多疊用。 ?后陣:后列軍隊;后援部隊。 ?眄(miǎn)眩:目昏暈。 ?嘹嘈:聲音響亮而喧鬧。 ![]() ![]() ![]() ![]() 賞 析 《橫吹賦》是漢魏六朝賦文中獨具特色的'樂舞賦',內含大量音樂史料。通篇只言'橫吹'——笛,其行文嚴格按照漢魏六朝賦文的寫作程式來寫。 ![]() 橫吹,在古代,豎笛是一種常見的樂器,而橫吹豎笛則是一種技巧性較高的演奏方式。橫吹豎笛需要演奏者將豎笛橫放于嘴邊,用氣流吹奏。 橫吹,即指橫笛。又名短簫。 ![]() 此文賦辭簡潔遒勁,含蓄有余意,賦文篇幅雖短,但引用了大量的典故。 ![]() ![]() ![]() 作 者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散文家,歷仕三朝,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 ![]() 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13歲喪父,家境貧寒,曾采薪養母。20歲左右教宋始安王劉子真讀“五經”,并一度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歷仕宋、齊、梁三代。歷任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記室參軍事、東武縣令、中書侍郎、建武將軍、廬陵內史、驍騎將軍兼尚書左丞、兼任國子博士、兼任御史中丞等職。 江淹中年以后,官運亨通,仕途的高峰卻導致了他創作上的低潮,到齊武帝后期,他就很少有傳世之作,故有“江郎才盡”之說。 ![]() 江淹生花妙筆,文章辭氣激揚,真情實感流注于字里行間。是南朝辭賦大家,與鮑照并稱。又是南朝駢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與鮑照、劉峻、徐陵齊名。 著述百余篇,自撰為前后集,《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 ,《望荊山》,后人輯《江文通集匯注》。 ![]() 圖文來源網絡 如不妥請告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