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唐 李白 朗誦: 背景音樂:《山風歸了》 --------------------------- ![]() 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誤逐世間樂,頗窮理亂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掛空名。 天地賭一擲,未能忘戰爭。試涉霸王略,將期軒冕榮。時命乃大謬,棄之海上行。學劍翻自哂,為文竟何成。 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兒戲不足道,五噫出西京。臨當欲去時,慷慨淚沾纓。嘆君倜儻才,標舉冠群英。 開筵引祖帳,慰此遠徂征。鞍馬若浮云,送余驃騎亭。歌鐘不盡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羅星。 ![]() 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心知不得語,卻欲棲蓬瀛。彎弧懼天狼,挾矢不敢張。 攬涕黃金臺,呼天哭昭王。無人貴駿骨,騄耳空騰驤。樂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驅馬過貴鄉。 逢君聽弦歌,肅穆坐華堂。百里獨太古,陶然臥羲皇。征樂昌樂館,開筵列壺觴。賢豪間青娥,對燭儼成行。 醉舞紛綺席,清歌繞飛梁。歡娛未終朝,秩滿歸咸陽。祖道擁萬人,供帳遙相望。一別隔千里,榮枯異炎涼。 ![]() 炎涼幾度改,九土中橫潰。漢甲連胡兵,沙塵暗云海。草木搖殺氣,星辰無光彩。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 函關壯帝居,國命懸哥舒。長戟三十萬,開門納兇渠。公卿如犬羊,忠讜醢與菹。二圣出游豫,兩京遂丘墟。 帝子許專征,秉旄控強楚。節制非桓文,軍師擁熊虎。人心失去就,賊勢騰風雨。惟君固房陵,誠節冠終古。 仆臥香爐頂,餐霞漱瑤泉。門開九江轉,枕下五湖連。半夜水軍來,潯陽滿旌旃。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 ![]() 徒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辭官不受賞,翻謫夜郎天。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掃蕩六合清,仍為負霜草。 日月無偏照,何由訴蒼昊。良牧稱神明,深仁恤交道。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顧慚禰處士,虛對鸚鵡洲。 樊山霸氣盡,寥落天地秋。江帶峨眉雪,川橫三峽流。萬舸此中來,連帆過揚州。送此萬里目,曠然散我愁。 紗窗倚天開,水樹綠如發。窺日畏銜山,促酒喜得月。吳娃與越艷,窈窕夸鉛紅。呼來上云梯,含笑出簾櫳。 ![]() 對客小垂手,羅衣舞春風。賓跪請休息,主人情未極。覽君荊山作,江鮑堪動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逸興橫素襟,無時不招尋。朱門擁虎士,列戟何森森。剪鑿竹石開,縈流漲清深。登臺坐水閣,吐論多英音。 片辭貴白璧,一諾輕黃金。謂我不愧君,青鳥明丹心。五色云間鵲,飛鳴天上來。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 暖氣變寒谷,炎煙生死灰。君登鳳池去,忽棄賈生才。桀犬尚吠堯,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 旌旆夾兩山,黃河當中流。連雞不得進,飲馬空夷猶。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頭。 ![]() ![]() ![]() 注 釋 ①亂離:指因戰亂而流離失所。天恩:皇帝的恩惠。江夏:即鄂州,治所在今武漢市武昌。題下原注:“江夏,岳陽。”韋太守良宰:即江夏郡太守(鄂州刺史)韋良宰。《元和姓纂》卷二韋氏彭城公房:“慶祚生行祥、行誠、行佺。……行佺,尚書右丞,生亮宰、利見。”此詩之韋良宰當即其人,即韋行佺之子,韋利見之兄。 ②“天上”二句:道教認為天上有白玉京,昆侖山上有五城十二樓。《漢書·郊祀志》:“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顏師古注引應劭曰:“昆侖玄圃,五城十二樓,仙人之所常居。” ③結發:猶束發,指年輕時。受長生:接受道教的長生不老之術。 窮:窮究。理亂情:指國家治亂的道理。因避唐高宗李治諱,改“治”為“理”。 ④九十六圣君:指自秦始皇至唐玄宗共九十六代皇帝。 ⑤“天地”二句:謂這些帝王像賭博投擲一樣,通過戰爭來爭奪天下。賭一擲,孤注一擲,以求一勝。 ⑥涉:接觸。霸王略:稱霸成王的策略。 期:期望。軒冕:大夫以上官員的車服。此指高官顯宦。 “時命”句:謂自己命運不好。 ⑦“學劍”四句:《史記·項羽本紀》:“項籍(項籍字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又教項藉兵法。自哂,自我微笑。此為李白感嘆自己學武不成,轉而以詩文揚名四海。竊,竊取,自謙之詞。 ⑧“五噫”句:《后漢書·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闕崔嵬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肅宗聞而非之,求鴻不得。乃異姓運期。名燿,字侯光,與妻子居齊魯之間。”此處喻指自己離京而隱居。西京,即長安。 ⑨倜儻才:卓異的才能。倜儻,卓越豪邁。 標舉:高超。祖帳:餞別時所設的帳幕。 ⑩驃騎亭:地址不詳。王琦謂玩詩意當在長安。 昆明:池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南豐水和潏水之間。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為準備和昆明國作戰訓練水軍以及為解決長安水源不足而開鑿。 ?幽州:在今北京市及河北北部。天寶元年(742)改為范陽郡,乾元元年(758)復改幽州。李白于天寶十載(751)北上,天寶十一載(752)十月抵達范陽郡治所(今北京市)。時安祿山為范陽節度使。 ?戈鋋(chán):泛指兵器。鋋,短矛。羅星:形容兵器之多,如群星羅列。此以兵器之多說明軍隊嚴陣備戰,預示安祿山即將叛亂。 ?“君王”二句:謂唐玄宗將北方大片土地交給安祿山。天寶元年(742),玄宗任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三載(744),代裴寬為范陽節度使,仍領平盧軍。經略威武、清夷等十一軍,及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兵三十萬余,皆歸其所統。幽、薊、媯、檀、易、恒、定、莫、滄、營、平十一州之地皆歸其所治。天寶十載(751),又兼河東節度使。北海,指北方之地。掃地,謂一干二凈,全部。借,借給。長鯨,喻指安祿山。 ?“呼吸”二句:形容安祿山氣焰囂張,如長鯨呼吸可使百川奔騰,燕然山倒塌。走,移動。燕然,山名,即今杭愛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蓬瀛:即蓬萊、瀛洲,傳說大海中的仙山。借指隱居之地。 弧:木弓。天狼:星名。《史記·天官書》:“其東有大星曰狼。”張守節正義:“狼為野將,主侵略。”此處喻指安祿山。 ?黃金臺:相傳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筑,因曾置千金延請天下之士,故名。今北京和徐水、滿城、定縣等地皆有黃金臺,多系后世慕名附會。 ?駿骨:千里馬之骨。《戰國策·燕策一》載,燕昭王招賢,郭隗對燕昭王說:“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騄駬”句:比喻賢人無法施展才能。騄駬(lù ěr),駿馬名,周穆王“八駿”之一。騰驤,奔躍。 ?樂毅:戰國名將。《史記·樂毅列傳》載:樂毅由魏至燕,被燕昭王用為亞卿,嘗率軍破齊,攻下七十余城。后昭王死,燕惠王受齊人離間,疑忌樂毅,派騎劫代樂毅為將。于是樂毅奔趙。 ?貴鄉:唐縣名,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 弦歌:用孔子弟子子游弦歌而治武城之典,喻指韋良宰當時為貴鄉縣令。 ?“百里”二句:贊頌貴鄉縣在韋良宰治理下民風淳樸,社會安定,像遠古伏羲氏時代一樣。百里,指一縣所轄之地。《三國志·蜀志·龐統傳》:“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后因以百里才指治理一縣的人才。太古,遠古。陶然,和樂安閑貌。羲皇,指伏羲氏。古人認為伏羲氏時代的人無憂無慮,生活安逸。 ?征樂:招人奏樂。昌樂:縣名,在今河南省南樂縣。館:客舍。 賢豪:賢能勇壯之士。儼:整齊貌。 ?“清歌”句:比喻歌舞音樂美妙。《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未終朝:不到一個早晨,極言時間之短。 ?秩滿:指韋良宰為貴鄉縣令的任期已滿,回長安等候調遣。祖道:設宴送行。 供帳:餞行時所設之帳幕。 “榮枯”句:謂季節變換,草木開花衰萎,暑寒更迭,相別多年。榮枯,草木的繁茂和衰萎。炎涼,暑寒。 ? “九土”句:指安祿山叛亂。九土,九州之土,指全國。橫潰,河道決口,喻指天下大亂。 “漢甲”句:指唐軍與叛軍接戰。漢甲,指唐軍。連,接觸。 ?“函關”句:謂函谷關形勢險要,使長安顯得雄壯。函關,即函谷關。古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戰國時秦置。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名。其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乃古時由東方入秦的重要關口。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徙關至今河南新安縣東,離故關三百里,稱新函谷關。 哥舒:指哥舒翰。《舊唐書·哥舒翰傳》:“及安祿山反,上以封常清、高仙芝喪敗,召翰入,拜為皇太子先鋒兵馬元帥。……據賊于潼關。” ?“長戟”二句:指哥舒翰投降安祿山之事。《舊唐書·哥舒翰傳》:“引師出關,……軍既敗,翰與數百騎馳而西歸,未火拔歸仁執降于賊。”長戟,古代兵器,此指唐軍士卒。 兇渠,罪魁禍首,指安祿山。如犬羊:似犬羊一般為叛軍所驅趕宰殺。 ?“忠讜”句:謂忠誠敢言之士慘遭殺害。醢與菹,即菹醢,肉醬。此處用作動詞,即被殺戮。 “二圣”句:指唐玄宗與唐肅宗逃亡在外。游豫,游樂,逃亡的諱辭。兩京:指長安與洛陽。 ?帝子:指永王李璘,唐玄宗之子。許專征:指皇帝給予自專征伐的權力。 秉旄(máo):持旄節。指掌握軍隊。旄,古時旗桿上用旄牛尾做的裝飾,象征軍權。《書·牧誓》:“右秉白旄以麾。”強楚:指強盛富庶的南方。時唐玄宗以李璘為四道節度使,鎮江陵(古楚都所在之地)。 ?“節制”二句:謂統帥無方,徒有強壯之兵。《荀子·議兵》:“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此處反用其意,謂永王不能像春秋時齊桓公、晉文公那樣指揮、控制軍隊。軍師,部隊。熊虎,喻勇猛的士兵。《書·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 ?固:堅守。房陵:郡名,即房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房陵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房州。郡治在今湖北省房縣。 “誠節”句:謂韋良宰忠誠的節操超過古人,堅守崗位,不為永王所迫。誠節,忠誠的節操。 ?香爐頂:香爐峰,廬山北部的著名山峰。因水氣郁結峰頂,云霧彌漫如香煙繚繞,故名。 九江:此處指長江。古代傳說,長江流至潯陽分為九道,故潯陽亦名九江。 ?五湖:此處泛指廬山一帶的湖泊。其時李白隱居廬山屏風疊,故云。 滿旌旃(zhān):形容軍中旌旗之多。旌旃,指軍旗。 ?翻謫:反而被貶謫流放。六合:古人以天地、四方為六合。 良牧:賢明的地方長官。此指韋良宰。恤:顧念。交道:指朋友。 ?忝:辱,有愧于,謙詞。辱為青云之客,乃李白為韋太守貴賓的客套話。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黃河磯上。相傳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歷代屢毀屢建。傳說費祎登仙,每乘黃河于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 ?禰處士:東漢末名士禰衡。 樊山:在今湖北省鄂城縣北,三國時孫權曾在此建立霸業。樊,原作“焚”,注云:“一作樊”。 ?橫穿:一作“川橫”。舸:大船。 “吳娃”二句:吳娃、越艷,指吳越美女。窈窕,嬌美的樣子。鉛紅,鉛粉和胭脂。 ?簾櫳:本指竹簾和窗欞,此處為偏義復詞,指簾子。 小垂手:古代舞蹈中的一種姿式,有大垂手、小垂手之稱。《樂府詩集》卷七六引《樂府解題》曰:“《大垂手》《小垂手》,皆言舞而垂其手也。” ?“覽君”二句:謂江淹、鮑照如看到韋太守荊山之作,亦必能為之動情于色。荊山,在今湖北武當山東南、漢水西岸,漳水發源于此。江、鮑,指六朝詩人江淹和鮑照。堪,能。動色,情動見于臉色。 ?“清水”二句:鐘嶸《詩品》:“謝詩如芙蓉出水。”此處用以贊美韋良宰的作品清新自然,不假雕飾。雕飾,雕琢修飾。 “逸興”句:謂韋良宰平素胸襟豁達,具有超逸豪放的意興。橫,充滿。素襟,平素的懷抱。 ?“朱門”二句:形容郡守衙門的威勢。虎士,勇猛的衛士。列戟,古代顯貴之家門前列戟,木質無刃古兵器名。按唐代制度,州府以上衙門前列戟。《新唐書·百官志》衛尉寺武器署:“凡戟,……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護、上州之門十二,下都護、中州、下州之門各十。”森森,威嚴威武。 ?“剪鑿”二句:寫水閣景色優美,剪竹鑿石,清流縈繞。縈流,縈回的流水。 英音:獨到的見解。 ?“片辭”二句:謂韋良宰重義尚信,片言只語比白璧、黃金還要貴重。片辭,一兩句話。諾,允諾。《史記·季布列傳》載,漢初季布最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辦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青鳥”二句:魏阮籍《詠懷詩》:“誰言不可見,青鳥明我心。”此處即用其意。青鳥,傳說是西王母的使者。 ?“五色”四句: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唐貞觀末,南康黎景逸居于空青山,常有鵲巢其側,每飯食以喂之。后鄰近失布者誣景逸盜之,系南康獄,月余劾不承。欲訊之,其鵲止以獄樓,向景逸歡喜,似傳語之狀。其日傳有赦,官司詰其來,云路逢玄衣素衿人所說。三日而赦至。景逸還山,乃知玄衣素衿者,鵲之所傳也。”四句即用此事。云間鵲,高飛入云的喜鵲。 ?“暖氣”二句:以寒谷變暖、死灰復燃喻己流放遇赦。寒谷,《藝文類聚》卷九引劉向《別錄》:“鄒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而谷生。”其地在今北京市密云區西南。生死灰,謂死灰復燃。 ?鳳池:即鳳凰池,指中書省。《通典·職官志三》:“魏晉以來,中書監令掌贊詔命,記會時事,典作文書,以其地在樞近,多成寵任,是以人固其位,謂之鳳凰池焉。”此處泛指朝廷要職。 ?忽:宋本作“勿”。賈生:即漢代文人賈誼。此處為詩人自比。 “桀犬”句:此處以桀犬喻叛將余兵,以堯喻唐朝皇帝。按其時安祿山已死,其部史思明、史朝義仍在作亂。桀,夏朝末代君主。 ?“匈奴”句:喻指當時宰相苗晉卿、王玙等皆庸碌無能之輩。《漢書·車千秋傳》:“千秋無他材能學術,又無伐閱功勞,特以一言悟主,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嘗有也。后漢使者至匈奴,單于問曰:'聞漢新拜丞相,何用得之?’使者曰:'以上書言事故。’單于曰:'茍如是,漢置丞相非用賢也,妄用一男子上書記得之矣。’” ?“旌旆”二句:謂黃河西岸戰爭仍未平息。兩山,指黃河兩岸的太華、首陽二山。 連雞:縛在一起的雞,喻各地節度使互相牽制,不能很好地配合作戰。《戰國策·秦策一》:“諸侯不可一,尤連雞之不能俱止于棲亦明矣。” 夷猶:猶豫不進。 ?羿(yì):又稱后羿,傳說中夏代東夷族領袖,原為有窮氏部落首領,以善射聞名。 旄頭:又作“髦頭”,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即昴宿。《史記·天官書》:“昴曰旄頭,胡星也。”古人旄頭星特別亮時,預示有胡兵入侵。此處指安史叛軍。 ![]() ![]() ![]() ![]() 賞 析 《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是李白的自傳體長詩,抒情詩,詩人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同韋良宰的交往為中心,盡情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感慨。 此詩作于李白從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后滯留江夏時,詩人回顧了自己的人生歷程,開篇敘述了自己謫仙人的來歷以及自己的遭遇,又講述了與朋友結交的過程,表達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清白主張以及積極入仕的愿望,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感慨。其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兩句流傳甚廣,可看成李白詩風的寫照。 ![]()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隱居于廬山。次年冬,永王李璘以抗敵平亂來號召,由江陵率師東下,過廬山時,堅請李白參加幕府,李白接受了他的邀請。不料李璘暗懷和他的哥哥李亨爭奪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滅,李白也因而獲罪,下潯陽獄,出獄后,又被判處長流夜郎。 李白此時已五十八歲。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得釋,結束了長流夜郎的生活,行至江夏(今湖北武漢),太守韋良宰招待了他,他寫此詩以贈。 ![]() 全詩篇幅很長,拓展了五言詩的敘事功能,使之由早期的敘事抒情慢慢轉向情、事的合一,將對國家的熱愛、前途的擔憂表達得淋漓盡致。 詩人縱筆敘寫與韋太守的幾度相逢和交誼,時間順序有條不紊,知音之情感人至深。橫筆展現當時的風貌,寫了安史之亂的慘狀、肅宗消滅永王李璘的內戰和自己流放夜郎的遭遇,筆力遒勁,風格悲壯,郁憤深沉,容量特大。 此詩像是鋪陳述事,又像是奮筆書懷,把記敘抒情結合了起來,規模壯闊,氣韻非凡,基調慷慨悲憤,最能代表李白后期詩風的巨大變化。 ![]() ![]() ![]() 作 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 少年在蜀中就學、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二十五歲出川遠游,長期在各地漫游,探幽訪勝,求仙問道,廣事交結,干謁權貴,以期建功立業。 ![]()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后,他懷著平亂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于當涂(今屬安徽)。 ![]()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 圖文來源網絡 如不妥請告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