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默的道釘”到“世界脊梁”:華人精神,永不止步 1862年,北美大陸的崇山峻嶺間,一場關乎美國國運的工程正陷入僵局。林肯政府推動的太平洋鐵路計劃,在西段遭遇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塞拉山脈的陡峭巖壁、冬季肆虐的暴風雪,讓招募的勞工紛紛望而卻步,工程進度幾近停滯。就在此時,一批來自中國廣東的勞工,登上了舊金山的碼頭,成為這場基建奇跡的“破局者”,也用血淚在異國土地上刻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印記。 最初,這些華人勞工并未得到尊重。西方監工看著他們身材單薄、身著短褂的模樣,直言“這樣的人連鎬頭都握不穩”,甚至斷言他們撐不過一個月的工期。可沒人想到,就是這群被輕視的中國人,用行動顛覆了所有偏見。1866年,鐵路建設進入關鍵階段,華工數量已增至6000人,而這背后,是一段悲壯的遷徙之路——他們從廣東口岸出發,乘坐擁擠不堪的“豬仔船”橫渡太平洋,漫長的航程中,饑餓、疾病與海浪奪走了近三分之一人的生命,幸存者抵達北美時,早已是衣衫襤褸、面黃肌瘦。 但苦難沒有壓垮他們。在塞拉山脈的懸崖上,華工們腰系麻繩,懸在數百米高空鑿巖放炮;寒冬臘月里,他們住在簡陋的帳篷中,啃著摻著沙子的硬面包,卻創造了單日鋪軌10英里的世界紀錄。當時的報紙記載,最危險的爆破作業、最陡峭的路段施工,幾乎全由華工承擔,“每公里路軌下,都埋著一名華人的忠骨”。這份拼勁,不僅讓鐵路提前七年貫通,更贏得了當地人的敬畏——后來,人們在鐵路沿線立下石碑,鐫刻下“華人先驅,功彰績偉,開礦筑路,青史名垂”的字樣,這短短十六字,既是對他們功績的認可,更是對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精神的最高禮贊。 可很少有人知道,這群華工的付出,藏著舊中國的屈辱與無奈。彼時的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遠渡重洋,并非為了“闖世界”,而是為了求得一口飽飯。他們帶著“勤能補拙”“堅韌不拔”的中華傳統,卻在異國他鄉忍受著低薪與歧視,甚至連姓名都未曾被完整記錄。正如《論語》中所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他們或許不懂深奧的典籍,卻用最樸素的行動,踐行了這份“弘毅”——在絕境中不低頭,在苦難中不放棄。 如今,一百多年過去,太平洋鐵路上的汽笛聲早已遠去,但那些“沉默的道釘”所代表的精神,卻從未褪色。從當年用血汗鋪就鐵路的華工,到如今活躍在全球基建、科技、公益領域的中國人,“吃苦耐勞”的底色始終未變,只是這份精神早已從“求生的本能”,升華為“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自覺。當年華工用鋼軌連接北美東西海岸,如今中國用橋梁、高鐵、技術連接世界,從非洲的蒙內鐵路到東南亞的中老鐵路,每一項工程背后,都延續著“兼濟天下”的中華情懷。 回望這段歷史,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先輩的苦難,更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那些長眠在鐵路下的華工,用生命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自強才能自立。如今的我們,既需銘記“寶劍鋒從磨礪出”的過往,更要傳承“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時代發展,用實干與擔當,讓“華人脊梁”在世界舞臺上愈發挺拔。這,既是對先輩最好的告慰,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美的踐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