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璟 一、滇署與全面抗戰時期的云南工業 滇黔綏靖公署(簡稱滇署)設立于1935年4月,主任由云南省主席龍云擔任,抗戰勝利后隨即撤銷。隨著抗戰的全面爆發,滇黔綏靖公署整個運行主要圍繞抗戰進行,包括戰時物資運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物資有效調配以及為遷入的企業提供后勤服務等。 抗戰全面爆發以后,滇黔綏靖公署在內遷工業企業的布局和創辦地方企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抗戰爆發之初,經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與云南省政府磋商,不僅為來昆企業進行大量的服務工作,并且簽署由國民政府出資在云南合辦廠礦企業的協議。隨即,一批內陸重要工業企業遷入云南,包括中央機器廠、中央電工器材廠、昆湖電廠、昆明化工廠、昆明煉銅廠、中國電力制鋼廠、云南鋼鐵廠、云南水泥廠、宜良煤礦、東川銅礦以及一批軍工企業。這些遷滇和新辦的工廠,填補了云南重工業發展的空白。一時間,云南工業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創造了眾多'中國第一',改寫了云南工業發展歷史,為偉大的全民族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 據昆明市檔案局提供的檔案資料和國民政府經濟部統計顯示,1940年昆明地區主要的工廠企業已達80個,其中兵工行業6家,機器行業11家,冶煉業6家,電器業7家,化工業25家,紡織業15家。當時昆明的工業內遷數量僅次于重慶和川中工業區,居西南第三位。廠礦工人也從戰前的2000多人激增到3萬多人。 在大力開辦國有工業企業的同時,國民政府還頒布了鼓勵發展私營企業的政策,滇黔綏靖公署響應這一方針,出臺了鼓勵私人投資辦廠的開放政策。顯然,在當時國民奉獻精神與開放思想的雙重影響下,遷入云南的企業以及本地創辦的企業,掀起了云南省私人投資興辦工廠的熱潮。這些自辦企業主要集中于紡織、食品、煙草、小型機械、化工、電器等輕工業行業,開創了云南基礎工業的良好局面,為云南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不少大中型企業后來成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物質技術基礎和骨干力量。 經過抗戰期間的開發建設,云南工業門類大大增加,近代工業的基本格局已具雛形。鋼鐵、化學、光學、飛機制造等工業從無到有,其他如招聘業八北 在西南各省中僅次于重慶和川中工業區,居第三位。至1945年底,云南工廠數為226家,是戰前的5.38倍;全省工業資本為6100多萬元,是戰前的8.23倍;工業年均增長126.8%,工業增長幅度和發展速度超過了戰前幾十年發展的總和。 二、昆明在全面抗戰時期的工業布局與發展歷程 昆明作為抗戰的大后方基地,自1937全面抗戰爆發始,國內大量的廠礦、企業、軍政機關和學校陸續搬遷來昆,特別是屬于國家資源委員會管轄的國內一些重要企業也相繼搬遷,昆明成為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軍工和重工業基地。 ![]() 在國民政府的幫助下,滇黔綏靖公署把云南昆明定為機械、電器、冶煉、紡織工業區,使得昆明成為具有完整體系的制造加工中心,成為西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創立了光學、航空、槍彈、機械、電器等新興產業,形成了四大工業區:海口工業區、馬街工業區、茨壩工業區和安寧工業區。那時成立的中央電工器材廠、云南鋼鐵廠、昆明煉銅廠、化工材料廠、滇裕磷肥廠,成為至今昆明相關行業和企業的前身, 昆明也因此成為戰時重要的工業基地。 ![]() 海口工業區:主要以光學儀器、軍工制造為主要生產基地。1939年(即今天的云南光學儀器廠)生產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雙筒式望遠鏡,開創了我國光學儀器的先河。1914年,唐繼堯在昆明南郊的海口創辦了云南兵工廠,開創了西南地區開辦兵器裝備制造的先河。滇黔綏靖公署設立以后,龍云以滇黔綏靖公署主任和云南省軍政委員會的名義,大量從法國進口武器裝備滇軍。日本大舉入侵中國后,國民政府兵工署南遷昆明,經龍云同意后兵工署與位于海口的兵工廠合并,組建為第51兵工廠(今天的云南西南儀器廠)。該工廠著手仿造捷克ZB26型輕機槍,此舉標志著國內乒器制造能力的提升和戰時物資的自給。自足。截至抗日戰爭勝利,第51兵工廠共生產了15000余挺捷克輕機槍,大量裝備國軍和八路軍,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 ![]() 馬街工業區:以機械制造加工為主。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南侵,南京政府遷至重慶。在抗日戰爭期間,昆明地處戰略后方,有滇越、滇緬、滇川等交通線路,交通便利。此外,云南省豐富的金屬礦產資源,如銅、錫、鉛和鋅等,為電工器材的生產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鑒于此,中央電工器材廠第一廠﹣﹣電線廠于1938年決定遷往位于昆明西郊滇緬公路9公里處的馬街。中央電工器材廠是當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創辦的大型工廠之一。其原址選在湖南湘潭,共設四個廠:第一廠為電線廠,第二廠為管泡廠,三廠為電話機廠,四廠為電機廠。抗日戰爭爆發后,工廠總部和第一、第四分廠遷至昆明馬街,并于1939年7月建成投產,是中國民族工業中第一家電線電纜生產企業,是中國第一根導線的誕生地,在行業中素享有'中國電線電纜工業的搖籃'之美譽。同時,在馬街工業區創建的昆明電機廠還生產出了云南第一部水力發電機。 茨壩工業區:于1939年在昆明茨壩建成,以1936年內遷昆明的中央機器廠(現昆明機床廠)為主。該廠在抗日戰爭及新中國建立之初,成功研發了逾140項居于國內領先地位的產品,因其在鏜床技術上的卓越貢獻而被譽為'鏜床世家'。時任中央機器廠廠長的王守競所倡導的經營理念為:'你需要什么我就生產什么'。該廠不斷生產出一系列在中國工業歷史上屬于規模最大的產品,包括蒸氣發電機、電動機,車床、銑床,碾米機、抽水機等。 安寧工業區:以鋼鐵制造為主。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云南的鋼鐵工業幾乎處于空白狀態。1940年,在云南省政府主席龍云的支持和其他南遷鋼鐵企業的聯合下,云南鋼鐵廠(即昆鋼)在 安寧南郊朗家莊成立了。1943年,云南鋼鐵廠成功冶煉出第一爐鐵水,標志著云南鋼鐵產業的啟動。 當時除了這些帶有官方色彩的企業,地方工商業者也積極投身于企業建設之中,由云南省政府開辦的裕滇紡織公司就是其中頗具影響的大型地方企業之一。1937年盧溝橋事件后,中華民族全面抗戰,軍用物資對紡織品的需求急劇增加。如僅靠云紡廠一家現代機械紡織企業,并不能滿足戰時及民生所需,為解燃眉之急,繆云臺代表富滇新銀行、貝淞蘇代表中國銀行、錢新之代表交通銀行,于1938年12月12日創立裕滇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裕滇紡織股份有限公司除收購湖南衡中紡織染公司已購置于香港的25000錠英制紡紗機器設備外,其余設備也皆為中外廠家采購,品質極高,在當時數全國最新式。 裕滇創始團隊還自辦成立了裕滇紡織公司汽車隊,在運輸路線被切斷的情況下,開辟了另外的運輸道路,為處在戰火中的前線供給更多的軍需紡織品,目標就是為民生所需而生產,為云南經濟做貢獻,履行了一家地方民族企業的責任擔當。整個抗戰期間,裕滇紡織公司先后生產出'五華牌''金龍牌''碧雞牌'等出滇、出口產品。生產的每一寸布、每一縷線,都織成滇軍60軍將士們身上的戰衣,還將象征戰士榮譽的'飛鷹'旗繡在衣服上,以此激勵英勇殺敵的前方將士。不僅如此,繆云臺還創建了昆明水泥廠、王少巖開辦了云茂紗廠;從江浙地區遷來的盧根記營造廠負責承包建筑工程;上海知名的'冠生園'品牌亦在這一時期落戶昆明,推出了許多西式糕點產品。 三、滇黔綏靖公署在工業、金融等方面實施的政策 在云南,以龍云為首的滇黔綏靖公署地方勢力既掌管軍權,政權,還掌握財權(稅務、銀行),是對全省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實行全面軍管的戰時管制體制。第一,支持興辦實業,擴大原材料出口。在云南原有工礦業的基礎上,整頓發展有色金屬工業、冶金業等,通過加大投入、引進人才、擴充門類等措施,使得云南工業技術進一步提高。礦產品從初加工到深加工轉變,特別是錫礦按照英國倫敦五金交易所的標準進行生產和交易,錫礦從此進入歐洲市場。第二,做大做強富滇新銀行,發行滇幣。龍云重點控制富滇新銀行,使該行有鑄幣權、發行權,為滇軍籌備軍費起到關鍵作用。并將所有財政稅收、海關收入一并納入富滇銀行統一管理,保證了云南八年抗戰的軍費管理開支。積極支持中央各銀行入滇設置分行機構,發行國幣,并努力協調處理好滇幣與國幣的各種利益關系,穩定了云南市場的局面。第三,整頓財稅,發展社會服務事業。設立'入口貨特檢處',征收貨物進口稅等。通過對財稅的治理,云南財政由唐繼堯時代1929年的160萬余元赤字,一躍而上變為結余數十萬元,云南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加快,保險、合作金融業及其他社會服務事業也得到快速發展。 四、滇黔綏靖公署在全面抗戰時期對云南工業的作用 昆明在抗戰時期創辦的工業涵蓋的范圍不僅包括軍工業,也包括民用工業,對抗日戰爭勝利乃至后來國家建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作為抗戰的大后方,為云南的工業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抗戰時期搬遷而來的大量工業企業,使云南成為西南大后方僅次于四川的略根據地。抗戰時期的云南工業成為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發展黃金期。這一時期,云南工業發展就超過了過去三十多年的總和,開創了云南現代工業的新格局,為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主導作用。抗戰期間遷入昆明的企業和自主創辦的企業,完全打破了以手工業為主的工業格局,使得昆明進入到兼具現代工業文明和全新輕重工業的 時代。抗戰時期昆明的工業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的若干個全國第一,為全國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后來昆明光學、機械等工業基地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也使得云南以昆明為中心構建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僅就電線電纜生產而言,就有裸銅單絞線、橡皮絕緣線、花線、電磁線、軍用被覆線、鉛包橡皮絕緣電線及電纜、電話機用塞子繩等,基本上滿足了軍事、商用、民用需求,產量也逐年增加,僅1939年一年時間,就生產了300余噸。 ![]() 二是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干,起到了人才支撐作用。搬遷入滇的企業帶來了大批的技術人才。這些人才不僅成為當時生產產品的主導力量,而且也是之后云南創辦企業的主要支撐力量。在電纜、電機、機床、變壓器、光學、儀器儀表等方面為國家和云南留下了大量高尖端人才,為我國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是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抗戰時期,云南生產的各種輕重工業產品在道路建設、軍需供給、商業生產、百姓生活等方面提供了保障。如在1941年開工生產出的第一包水泥和化工建筑材料,就是以滇緬公路的鋪設需求為基礎而設計,從而誕生了水泥道路和瀝青公路。 在抗日戰爭這一動蕩時期,滇黔綏靖公署的建立重新定義了云南的工業格局,作為戰略后方,云南吸引了大量工業企業遷入,極大地提升了云南的戰略和經濟價值。這場轉型不局限于軍工產業,還涉及民用領域,為云南戰后經濟重建及全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遷移企業和本地產業興起不僅破除了舊有的手工業模式,也引領云南進入一個現代工業文明和綜合輕重工業體系的新時代。這一時期的工業化為全面抗戰努力做出了顯著貢獻,并培養了眾多技術人才,從而增強了中國的工業能力。 ■ 全文摘自《昆明社會科學》2024年第1期 學者 高一璟 編輯|工業遺產守望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