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身上有四寶,桑葉、桑枝、桑椹、桑白皮。 桑葉,以霜降后收集者為良,桑葉得秋金下降而益肺之上源,輕清宣降,發散退熱而滋肺陰。《辨證奇聞》云:“不知天令至秋而白露降,是天得寒而生水也,人身肺金之熱,不用清寒之品何以益肺以生水乎。” 桑葉多用以平肝火,如桑葉配竹茹、絲瓜絡便可安胎去肝氣上逆之惡阻,此乃王孟英之方。其云:“若血虛有火者,余以桑葉、竹茹、絲瓜絡為君,隨證輔以他藥極有效; 桑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治風熱外感頭痛、目赤。 桑葉性味甘苦微寒,歸肺、肝、腎經,其功效為疏風清熱,清肝明目,主治風熱感冒,目赤澀痛,肝腎陰虛,眼目昏花。 桑得箕星之精氣而好風,其葉紋理細密,取象比類,善通風氣而宣發肺氣。其葉之采集,以霜降后采者優良,臨床應用之特點是:少用可以清肺,多用至二三兩可以疏肝。 常規用量:桑葉20~30g。 桑枝 桑枝:清熱袪風、通絡,治風濕關節痛、四肢麻木。 桑枝一年四季用之隨時可采,其性甘涼,有祛風通絡之功,尤其適應于熱痹,關節疼痛為勝,極平和之藥,用量可以放膽用到二三兩。 桑枝,性味苦平,功能祛風通絡,主治風濕熱痹,經絡郁痹,四肢攣急或身有流火之感者,可放膽用之,一般用量為50~100g,水煎服。 古有桑枝煎方、桑尖湯方,皆以桑枝為主藥。 張壽甫指出:“桑枝為用最多,枝葉根莖,都無異物,能通血氣、利經絡,治肢節之病,桑枝尤有奇功,不用新嫩枝者,欲其力之厚也。” 桑椹乃桑之果實,其性味,甘酸微寒,主入肝、腎二經,滋補肝腎、養陰益血,功同首烏,前賢有云:“除熱養陰血、烏須黑發、利五臟關節、安魂魄、養精神。”綜而觀之,此藥不外滋補肝腎之陰血,成良品也。 常規用量:桑枝30~50g、桑椹30~50g。 桑椹:補血、滋陰,治眩暈、便秘、止渴 桑椹甘酸微涼,為補腎明目、養血滋陰之佳品,主治煩渴、失眠、耳聾目昏、腸枯便秘、腰膝痛弱、筋骨不利,桑椹有黑、白二種,皆補肺腎之上品。 桑根白皮,性辛甘寒,功能泄肺利水,主治肺氣熱壅咳嗽而喘,張路玉指出:“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肺虛無火,因風而咳服之,風邪反閉固不散……”,所以桑白皮寒而收斂,張路玉所云者,醫者當常須識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