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捻軍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北方農民起義部隊,自從1853年在河集起義后,南征北戰,殺富濟貧,為民除害,是清王朝的死對頭。 魯王是捻軍后期有名的一位領袖。他是安徽蒙城小任莊人,名字叫任化邦,為人直爽,勇猛多智,能攻善戰,愛兵愛民,是捻軍藍旗的旗頭。 1864年,魯王帶領五十萬人馬,浩浩蕩蕩,南征北戰。從安徽到山東,轉河南,入湖北,沒用半個月工夫,就橫闖了六七個省,殺死無數清兵。 魯王軍紀嚴明,行軍時人自為伍、馬行成隊,旌旗招展,軍容嚴整,誰也不許動老百姓一草一木。打起仗來,人猛馬壯,有進無退,敵人縱有千軍萬馬,也別想能打勝他們。 1865年,魯王又以“流動戰術”,把清朝有名的“王牌軍”僧格林沁的騎兵部隊,引到山東曹州,全部殲滅,并殺死了僧格林沁。 從此以后,清兵只要一聽是魯王的人馬,就像耗子見了貓一樣,老遠就跑了。因此,當時清營里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天爹爹、地奶奶,俺許牛羊把供辦;紅旗白旗還猶可,千萬別見藍旗的面。” 僧格林沁全軍覆滅的消息傳到北京紫禁城,清王朝大吃一驚,一個個慌了手腳,連忙調曾國藩帶隊出征,企圖集中兵力消滅捻軍。 誰想曾國藩也是不行,幾次被魯王打敗,傳言魯王人馬眼看就要打進京城,這可把西太后嚇壞了。 西太后天天站在觀星臺上,捧著洋人送給她的“千里眼”盡往南看,連太陽底下的云彩影子,都疑惑是魯王的人馬,嘴里不住地叨叨著:“魯王來了怎么辦?怎么辦?” 西太后親信的太監李蓮英,倒有幾分鬼聰明,他看出西太后的心思,便鼓著兩只金魚眼討好地說:“老佛爺!奴才倒有一計,可殺絕捻賊,不知當說不當說?”西太后隨口答道:“你且說出來看看!” 李蓮英一副奴才相,撲通跪倒說:“奴才想,洋人都是能人,能造自鳴鐘、千里眼,還能造洋槍、洋炮、洋船,何不索性把洋人請來,助殺捻賊,再出高價買他的洋槍、洋炮,不知使得使不得?” 西太后聽罷,黃臉頓時有了血色,說:“我早有這個意思,不過需要一個精明強干的大臣,才能同洋人打交道!”李蓮英忙說:“江蘇巡撫李鴻章,通些洋務,現正在京,何不宣他進見?”西太后略一沉吟,說了聲:“就這樣吧。”隨即下旨召見李鴻章。 西太后召見了李鴻章,讓他辦洋務平捻軍。并加封他為兩江總督。從此李鴻章便每日和洋人打交道,買洋炮、購洋槍,募兵勇、辦團練,忙個不休。 臨出征前,西太后又撥給他一些兵馬,他更加蠻橫了。 魯王一聽說李鴻章來了,惱得七竅生煙,立即兵分幾路,采用“流動戰術”,在山東、河南、湖北、江蘇等省轉開了,弄得李鴻章蒙頭轉向。 李鴻章的大營扎在山東曹州府,魯王的人馬就轉到河南歸德府;等李鴻章到歸德府,魯王的兵馬又打到湖北去了。 等李鴻章趕到湖北,魯王的人馬又殺回山東,沒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山東曹州、濟寧等13個州縣。 就這樣,魯王整整拖了李鴻章一年零八個月,拖得他兵疲馬乏,大口小口地喘粗氣。李鴻章的人馬越來越少,又一連吃了幾次敗仗,他只得帶著殘兵敗將跑回京城。 ![]() 李鴻章敗回北京,西太后罵他是無用的奴才;嫉妒他的官員們,也趁機上本參他,弄得李鴻章膽戰心驚。幸虧當時清朝沒有人才,像李鴻章這樣的人也找不到第二個,這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西太后又給李鴻章調些兵馬,讓他戴罪立功,二次出征。這回李鴻章更盡心了,日日想,夜夜想,他終于想出一條毒計。 再說魯王,自從打敗李鴻章以后,名聲更響亮了,每日都有成群結隊的老百姓趕來“在捻”,力量越來越壯大了。 這天,營門口來了個叫潘三的琢玉匠,口口聲聲要見魯王。捻軍弟兄忙給他進去傳報。 魯王請潘三進了大帳。潘三見了魯王就放聲大哭。魯王驚問情由,潘三嗚嗚咽咽地回答說:“我家住登州,以販賣玉器為生,不幸那天來了一伙清兵,搶光了我的店鋪,小民無路可走,愿跟大王殺富濟貧,掃滅清兵。” 魯王是個直爽人,聽罷就說:“行!咱們捻軍就是一伙窮百姓。來!給你在內五營補個名字吧!”樂得潘三謝字不離口。 這一來魯王可上了潘三的當了,原來潘三并不是真心實意來投捻軍,而是李鴻章派來的奸細。他為了騙取魯王的信任,有時在打仗時也賣賣力氣,因此被提升為內五營的一個小頭目。從此,他就毫無顧忌地干起了奸細勾當。 魯王轉戰南北,這天來到了贛榆縣。這里三面靠海,又是寒冬臘月,海風呼呼地刮著,雪花正飄,捻軍弟兄們還沒穿上棉衣,魯王就傳令幾十萬大軍駐扎在贛榆,給弟兄們添好棉衣再走。 李鴻章追不上捻軍,正在焦急,忽接潘三密信,說捻軍駐扎贛榆,忙調動人馬,星夜趕來,把魯王人馬團團圍住。 這時魯王正在巡視,看一些弟兄們親自剪裁棉衣,聽說清兵圍上來了,他不慌不忙地說:“困也罷,圍也罷,等老子們把棉衣穿上,再來收拾這些惡鬼!”一席話說得弟兄們都哈哈大笑起來。 三天之后,捻軍個個全穿上了新棉衣。魯王威風凜凜地立在城樓上,只見城外清兵營盤密密重重,一圈套一圈,整整把贛榆城箍了十四圈。 西北風呼呼地刮著,清兵縮著頭、抱著刀,有氣無力地在城下來回走著。魯王一看時機已到,忙傳令:開城闖營! 接著咕咚咚三聲號炮,震得地動山搖,捻軍弟兄們就像脫了韁的馬,沖出了城門,直向清營沖去。 魯王的兵馬,猶如猛虎下山一般,殺進清營,眨眼工夫,就沖出了三道營盤。 李鴻章正躺在虎皮褥上吸大煙,忽聽殺聲震耳,慌做一團,連鞋也來不及穿,拎著大煙槍,光著腳就往外跑。 他慌慌張張跑上炮臺,聽得殺聲越來越近,嚇得渾身直哆嗦,手里的煙槍也掉在地上了。他沒看清捻軍有多少人馬,便急忙命令把所有洋炮都對著沖上來的捻軍放開了。 魯王帶領著中軍一支人馬,從西門殺出。他騎著那匹能征慣戰的小黃馬,揮動齊頭釤,前后抵敵,左右砍殺,觸到的死一堆,挨著的倒一片,殺得清兵丟盔棄甲,鬼哭狼嚎,一頓飯的工夫,就沖過了六道營盤。 魯王大殺一陣,抬頭看看西北風越來越大,刮得人站不住,馬立不穩,塵土遮天蓋日,連自己的人馬也分不清了。他只得一邊打著,一邊招呼著弟兄們,拼命地往前殺去。 昏昏的日頭已經偏西了,魯王他們還沒有沖出重圍。魯王拍馬剛登上高坡,忽然“砰”的一聲槍響,一個流彈,把魯王的右耳朵打掉了,魯王毫不在意地拔出腰刀,割掉一塊袍襟,裹了裹傷口,又揮動齊頭釤,英勇地往前殺去。 昏昏的日頭,滿天的塵霧。十四道營盤闖過十三道了,魯王回頭看看自己的人馬,還有一半沒沖出來,便停在一棵大枯樹下,重新裹了裹傷口,一邊休息,一邊查看地勢。 ![]() 正在這時,突然從土坡后邊竄出一支人馬,魯王仔細一看,是內五營的頭目潘三帶著馬隊來了。潘三騎馬在前,雙手拿著兩支小洋槍,直向魯王奔來。他高聲喊著:“魯王!你背后是誰?” 魯王以為是自己的人,一點也沒有提防,不料剛一回頭,潘三朝著魯王的腰,“砰砰”兩槍,魯王在馬上晃了晃,齊頭釤“當啷”一聲,落在地 打著魯王旗號的清兵一擁而上,想搶魯王的尸首去報功,誰想魯王的小黃馬“咴、咴、咴”怪叫了幾聲,就四蹄生風,馱著魯王騰空而起,闖出重圍。 潘三和清兵正在驚奇,忽然發現魯王的齊頭釤,又上來想搶,誰知這時趕來一些捻軍,在清兵群里大砍起來。 潘三急于邀功,便慌忙爬上一棵大樹,高聲大叫:“魯王任化邦被我潘三用洋槍打死了!捻子快投降吧··” 喊罷,他下了樹,卻不料“喀嚓”一刀,就有人把這個奸賊齊腰砍斷! 捻軍弟兄聞聽魯王死了,又傷心又氣憤,正在這時,突然聽到魯王的小黃馬“咴咴”的叫聲,大伙都以為魯王沒有死,立刻轉悲為喜,振作精神,向清兵沖去。 魯王的小黃馬越叫聲音越大。小黃馬在西北叫,捻軍人馬就向西北殺;小黃馬在東南叫,大伙就往東南沖。就這樣,馬在哪里叫,人往哪里沖,苦戰了一夜,大伙終于沖出了十四道重圍。 48捻軍沖出重圍,人也累了,馬也乏了,可還是找不見魯王。大伙正在著急,前面突然出現黑壓壓一片人馬,將旗下,疾馳著一位騎白馬的將軍,臨近一看,原來是太平天國的遵王賴文光來了,大家都高興得歡呼起來。 遵王下了馬,就東望西找地問:“魯王呢?”捻軍弟兄們面面相覷,誰也答不上來。 就在這時,西北天空忽然傳來了“咴咴”的馬叫聲。“是魯王的小黃馬!”大伙驚喜地抬頭往西北一看,果見一片揚起的塵土前,飛奔著魯王的小黃馬,直向遵王跑來。 小黃馬越來越近,越走越慢,緩緩地向遵王面前走來。魯王仍一動不動地坐在馬背上。 小黃馬見了遵王,四蹄慢慢地跪下來,力竭聲嘶地悲鳴了一聲,噙著淚珠倒下了。大伙一看魯王死了,都忍不住掉下淚來。遵王激昂憤慨地鼓勵弟兄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給魯王報仇。 遵王率領弟兄們安葬了魯王的尸體,在附近埋葬了小黃馬,便懷著對敵人無比仇恨的心情,以排山倒海的力量,向清營沖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