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第九十一卷 晉紀十三 東晉·晉元帝太興三年(公元320年) 【原文】
【譯文】 譯文太長,略 【解析】 濟公傳中有這么一句話: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都知道,但你怎么知道一個人到底是不是賢良呢? 上面材料(包括未放出的),在《資治通鑒》少說也有1000來個字。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時候可不是什么材料都往上面堆,所選材料都是有講究的。 這1000來個字看上去是兩件不相關的事,但實際上都指向一件事——對君主的勸諫。 這第一件事,前趙(匈奴漢趙)內部一次未遂叛亂,皇帝劉曜治罪相關人等。 其中有幾人是氐族、羌族、巴族、羯族幾族的頭頭。 劉曜打算都殺了,但有個叫游子遠的勸諫別殺,劉曜很不舒服,將其也治罪下獄,甚至要殺他。 要不是朝堂許多官員為他求情,這游子遠必死無疑。 結果四族直接30萬人造反,劉曜傻眼,老老實實的把游子遠從牢里面請出來救場。 這第二件事,劉曜有點飄,開始大搞土木工程,大學堂、大宮殿、陵墓同時動工。 彼時劉曜治下的前趙不像別的大一統王朝,地盤有限,經濟有限,完全撐不起么多大工程同時開工。 不出意外,朝堂中人出來勸諫。 至于具體的勸諫說辭不是重點,重點是劉曜聽進去了,當真就把幾個工程給停了。 不光如此,劉曜還給勸諫的兩個侍中賜予爵位,也算是順道做了一把宣傳。 回到開頭提的那個問題。 你怎么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賢良?或者說,你怎么判斷一個人水平高? 我覺得,上面兩段材料其實就是最好的答案。 就看一件事,他怎么聽別人給他提的建議。 不是說看這個人聽不聽,因為一個人遇到的絕大多數建議,其實并不具備什么價值。 關鍵在于看他用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對他提建議。 上面材料,劉曜對于大臣提建議就有三個態度變化。 第一個態度,劉曜聽不進游子遠的建議,甚至還要殺了他。 如果一個人對于別人的建議完全不聽,這也不是什么事,人嘛,你可以說他有主見,也可以說他固執。 但是他對給他提建議的人都是惡言相向,“你閉嘴,輪不到你說”“滾,不想聽你說” 那這才是最問題所在。 你把別人拒之千里之外,久而久之別人就不會給你提建議。 你敢確定你每次都對?你敢確定你不會遇到坑? 你把別人如此粗暴拒絕,本質是你錯失了一個從另一個維度看待當下的機會,這才是關鍵的。 第二個態度,劉曜發現,游子遠講的對,立馬就把人家放出來,然后請教。 這點劉曜和他老祖宗劉邦當真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劉邦就是這樣,前一秒還在罵你朝你帽子里滋尿,下一秒只要發現你對他有用,他就立馬笑嘻嘻拉著你說“先生何以教我”。 當你發現自己錯了,別人說對了,你能不能坦然承認,放下所謂的面子去請教對方。 大多數人是做不到這點的,因為對方對,你錯,你去面對它你就會想起自己的難堪、愚蠢,你會有極打的心理壓力,于是大多數人選擇就是不見,甚至心理要罵這個說對的人在多管閑事。 這就是人性。 你看,牛逼如袁紹就做不到,自己錯了,田豐對了,無臉見田豐,那就把田豐殺了。 實事求是,講的好聽,但很多人真做不到。 第三個態度,喬豫、和苞勸劉曜別大興土木。 劉曜聽別人說的有道理,就干干脆脆的改了,一點心里壓力都沒有。 別人給建議,說的對,但有的人會覺得按著別人的說改不好意思,有心理壓力,于是死扛死犟不承認,這種人也不在少數。 關鍵在于,劉曜對喬豫、和苞的感謝態度非常值得稱道。 我就問你,你見過多少,別人給建議,按照做了有效果并事后去感謝的? 恐怕沒多少個吧。 所以說,從上面2段材料來看劉曜,劉曜這個人水平還是很高的。 【閑扯】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問題,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水平高低。 我認為可以通過一件事看兩個方面。 事,就是別人給自己提建議這件事。 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態度上,是開放接受,還是排斥厭惡。 第二個方面,事實上,是實事求是,還是固執己見。 講一個典型的例子,講一些反常識的東西。 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這算是古今頗為推崇的君主虛心納諫的典范吧。 但實際上,唐太宗對于魏征的提的那些勸諫,真正采納的沒有多少。 至于為什么唐太宗要留魏征,因為唐太宗是歷史上所有皇帝中的一個特殊存在。 即,彼時李唐征戰天下,他下面的文臣武將都是跟著他一路贏過來的。 唐太宗他太厲害了,下面的人其實對他已經有盲信了。 而唐太宗他也知道,這樣子肯定會出問題,于是他需要有一個人存在來給他提建議、勸諫、只出問題。 于是魏征的生態位意義就在于此。 魏征的建議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魏征在,能讓唐太宗保持清醒不自固、自矜、自大,這才是關鍵。 我覺得,但凡一個人,能夠平常心、實事求是,以實用為本的去看待別人給自己提建議,并心存感激之心,這個人一定混的不會太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