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再說失眠 來源《雜病廣要》 一、處方: 1、消飲方 《短劇》流水湯,主虛煩不得眠方。 半夏(二兩洗十遍) 粳米(一升) 茯苓(四兩) 上三味切,以東流水二斗,揚之三千遍,令勞(按∶《醫心》引《玉箱方》作千里流水一石,揚之萬遍,取二斗),煮藥取五升,分服一升,日三夜再,忌羊肉、餳、醋物。有半夏,必須著生姜四兩,不爾戟人咽。不審古方何以如此,今改正之。(《外臺》)(按∶此方系《靈樞》半夏湯加茯苓。又《千金》舉類方數首,今取其一,錄于《嗜眠》中。) ,酸棗仁煎方(治膽虛不睡) 酸棗仁(五兩微炒搗羅為末取二兩半其滓不用) 乳香(三兩) 蜜(四兩) 牛黃(四分) 糯米(二合)朱砂(半兩) 上件藥,用酒一中盞,和蜜等一處,慢火煎如稀餳,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一茶匙。(《圣惠》) 2、心多驚悸方(治膽虛睡臥不安,) 人參(一兩) 白茯苓(一兩) 朱砂(半兩) 上件搗細羅為散,入朱砂同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清粥飲調下一錢。(同上) 3、黃芩散方(治虛勞煩熱,不得睡臥) 黃芩(三分) 甘草(半兩) 羚羊角屑 知母 酸棗仁 白茯苓(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 4、益丸散(六一散加牛黃治煩不得眠)(《綱目》引丹溪) 5、養心安神丸(治心虛多夢,除亂夢、惡夢) 當歸身 白茯神 酸棗仁 五味子 犀角 琥珀 玄明粉 黃連 朱砂(為衣) 甘草(熬膏各等分) 為細末,甘草和煉蜜,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夜臥時津下,久服夢自少,(《醫統》) 6、加味溫膽湯,(治病后虛煩不寐,或觸物驚悸)《醫匯》(按∶此系于《三因》溫膽湯,加人參、酸棗仁、遠志。) 7、高枕無憂散(云林制)(治心膽虛怯,晝夜不睡)百方無效,服此一劑如神。 人參(五錢) 軟石膏(三錢) 陳皮 半夏(姜汁浸炒) 白茯苓 枳實 竹茹 麥門冬 龍眼肉 甘草(各錢半) 酸棗仁(炒一錢) 上銼,水煎服。(《醫鑒》)(按∶酸棗諸方既出《傷寒》中,仍不復贅。) 8、補心諸方 (治膽虛不得睡)神思不安,宜服茯神散方。 茯神(一兩) 柏子仁(半兩) 酸棗仁(一兩) 黃 (一兩) 人參(一兩) 熟干地黃(半兩)遠志(半兩) 五味子(半兩) 上件藥篩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一錢。(《圣惠》) 9、《三因》大補心丹,(安心神,調血脈,鎮驚補虛),即本方蜜丸如梧子大,用辰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米湯、溫酒任下。《是齋》十四友丸,補諸虛不足,益血,收斂心氣,治怔忡不寧,精神昏倦,睡臥不安, 于本方去五味子,加紫石英、川當歸、白茯苓、阿膠、肉桂、龍齒、辰砂、煉蜜丸,此韓魏公方。 10、茯神散方(起動汗出,恒熱多驚恚,不得睡臥,) 茯神 人參 熟干地黃 牡蠣(燒為粉) 麥門冬 酸棗仁 黃 龍骨(各一兩) 五味子 蒼術 甘草(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按∶此方蒼術可疑,宜去而不用。又此方即《千金》棗仁湯變方,宜與《虛勞》相參。) 11、定志丸(治勞心膽冷,夜臥不睡,)加炒酸棗仁,炒柏子仁,共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朱砂、乳香為衣,每服五十丸,棗湯送下。(《醫鑒》) 12、蘇合香丸(破氣方 )若用心過度,夜睡不安,臨臥以酒調服,其功不在妙香散、寧志膏之下。(《易簡》) 二、病因: 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病源論》 久坐夜宴,勞神過度,不得眠,衛氣久留于陽,陽主動,理可見矣。《六要》 飲濃茶則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氣之被伐也《景岳》 不寐有二種∶有病后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有痰在膽經,神不歸舍,亦令不寐。《要訣》 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郁,而致不眠。 《醫統》 病辨邪正 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知此二者,則知所以治此矣。《景岳》 治法: 凡夢因陰陽之虛實而感之。如肝氣盛則常夢怒,治宜平肝之藥。如肺氣盛則常夢哭,治宜清肺金。如上焦熱則夢飛,治宜降火。如下部虛則夢墜,治宜滋陰之屬是也。余可類推。 治分虛實 體氣素盛,偶不眠,為痰火所致,宜先用滾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涼膈之類。體氣素弱,或因過勞,或因病后,此為不足,宜養血、安神、補心之類。(《醫統》) 病后及汗下后與潰瘍不得眠,屬膽虛,人參、茯神、炒酸棗仁、陳皮、麥冬、龍眼肉為主。 脈數實滑有力而不眠者,中有宿滯痰火,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也。心下硬悶,屬宿滯不化。 硬悶兼惡心口干者,屬痰火。宜分別治。(《六要》) 驚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風,皆是膽涎沃心,以致心氣不足。若用涼心之劑太過,則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減,惟當以理痰氣為第一義。(《要訣》) 凡人勞心思慮太過,必至血液耗亡,而痰火隨熾,所以神不守舍,煩數而不寐也。導痰清火以治其標,稍得效驗,仍須養血收神,兼之靜定以治其本,則不再復以竭其真也。此心氣之主,神思之病,不可不慎。每見輕淺視之,漸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醫統》) 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或為驚惕,或為恐畏,或若有所系戀,或無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終夜不寐。(《景岳》) (按∶不寐有其證屬發狂之漸,而不得不伐肝鎮心者,今專以補養為主,殆非適中之論,學人宜審虛實而治之可也。) 不得眠,屬心血虛有熱,忌升、辛燥、熱,宜斂、養陰血、清熱。(《本草經疏》) 病后不眠治例 凡病后及婦人產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虛而心脾二臟不足,雖有痰火,亦不宜過于攻治,仍當以補養為君,而略佐以清痰火之藥。其不因病后而不寐者,須以痰火處治,亦必少佐以養血補虛之藥,方為當也。(《醫統》) 服藥得寐 凡治病者服藥即得寐,此得效之征也。正以邪居神室,臥必不寧。若藥已對證,則一匕入咽,群邪頓退,盜賊甫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亂之機,判于頃刻,藥之效否,即此可知。其有誤治妄投者,反以從亂,反以助虐,必致煩惱懊 ,更增不快。知者見幾,當以此預知之矣。(《景岳》) 附睡法 側臥,所謂獅子眠是也。》睡訣云∶睡則必側(《慈航》) 散人評: 此為《醫學實在易》從《雜病廣要》中摘錄出來的關于失眠的原因,治法和處方,散人稍加整理而成。難得的是作者把失眠的原因、治法以及處方分別歸類,確實是醫者學習的好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