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在我國傳統文化里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與濃厚情感的月份,特別是農歷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在民間也叫它七月半,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尤其是南方一些地方,現在對七月半依然很重視! 中元節,也就是俗稱的“鬼節”,在民間多叫它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并稱為我國四大祭祖大節。 ![]()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人們通過各種方式緬懷先人,其中燒封包便是一項極具儀式感的傳統活動,這也是七月半的特殊習俗!那么這封包如何寫呢?又是哪一天燒最好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封包的書寫方法 封包,也叫包袱,是一種將紙錢用封皮封裝起來,寄給祖先亡靈的特殊“信件”。 既然要寄信肯定是要寫收信人信息的,如果寫錯了肯定就郵寄到其他地方了,所以書寫封包也是十分講究,從格式到用詞都有嚴格規范,體現著對先人的敬重和追思。 封包的封皮文字為豎排,從右往左書寫內容。以常見的花包為例,正面共分五行,各列內容如下: ![]() 第一列:中元勝會之期虔備冥資成X封 。這里的“中元勝會之期”點明了中元節勝會的特殊時期,“虔備冥資成X封”則表明是在這個特殊時刻,虔誠地準備了冥界紙錢,并打包成X封,X代表具體的封包數量,一包為1封,一馱是2封,需按實際寫給某先人的包總封數填寫。 如果是白包(用于死亡未滿三年的新亡人),“中元勝會之期”處是空白,因為新亡人燒包的時間節點和事由不同,如燒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時,需填寫不同內容,所以此處留空讓燒包者根據情況填寫。 例如寫七七白包時,空白處一七寫“首七化財之期”,二七寫“二七化財之期”,以此類推,七七寫“畢七化財之期”; 燒一周年包,空白處寫“小祥化財之期”;燒二周年包,空白處寫“大祥化財之期”;燒三周年包,空白處寫“除服化財之期”。 第二列:上奉。 此為恭敬地奉送給之意,表達了后人對先人的敬重。一般不用填寫,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數的,則在“上奉”之前填寫封數。如包是老的寫給小的,則應將“上奉”改為“付與” 。 ![]() 第三列:故XX收用。“故”表示已經故去,后面要寫明先人的稱呼和姓名。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寫“新”字,如果封皮上無“故”字的,則寫“新故”或“新逝”二字。 寫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時,要先明確先人與送包人的關系,男人稱考,女人稱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輩和小輩的則不可稱考妣,直接寫明關系就行。 接著寫姓名和性別,姓和名分開,男先人寫“某公某某”(前一“某”為姓,“公”為性別,后二“某某”為名),女先人寫“某母某氏”(前“某”為夫家之姓,后“某”為外家之姓,古代女性多無學名只有小名,稱小名不夠尊重,故根據外家之姓稱某氏) 。 然后,在性別之后,男先人稱老大人,女先人稱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寫給小的,則不分性別只在姓名之后寫“名下”即可。 “收用”處,有的寫“正魂收用”,有的寫“冥中收用”,意思相近,選擇其一即可。 第四列:孝XX祀 。“孝”字之后寫送包人自己與收包人的關系(自稱)及姓名 。 不同關系不同輩分的稱呼各異,如寫給父親輩的,自稱孝男;寫給爺爺輩的,自稱孝孫;寫給曾祖輩的,自稱孝曾孫;寫給高祖考輩的,自稱孝玄孫 。 ![]() 第五列:天運XX年XX月XX日叩化 。這列填寫的是具體燒包那天的農歷年月日,如實書寫即可 。 此外,包袱的反面都只寫一個字:封。壓著折紙的縫寫,代表封口,寓意在“郵寄”的路上不讓別人拿了去。 這個“封”字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就不用再寫,若沒有則可用毛筆或軟筆寫上,以前有用印章蓋“封”字的,但現在一般人家沒有印章了。 (2)燒封包的時間選擇 關于燒封包的時間,各地習俗有所差異,但大致集中在農歷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期間! 許多地方認為農歷七月十三晚上是燒包的好時候。在一些傳統觀念里,七月初一鬼門開,祖先們會回到陽間看望親人,而七月十三左右,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此時燒包能讓祖先們及時收到“錢財”,為返程做好準備。 從文化內涵來講,這個時間點既避開了月初剛開鬼門時的忙碌,又能趕在祖先返程前完成祭祀,表達子孫的孝心! 也有人選擇在七月十四晚上燒封包。有一種說法是七月十四、十五是祖先返程日,此時燒錢能讓祖先直接帶回去,既安全又能讓他們開心。 而且從時間節奏上看,七月十四處于中元節的氛圍濃厚期,人們有足夠的時間籌備封包等祭祀用品,此時進行燒包儀式,也符合大多數人對節日流程的認知。 還有部分人會在七月十五中元節當天燒封包。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正日,道教認為這天是地官赦罪的日子,人們向地官求福,祈求赦免亡靈罪過。 在這個特殊的正日燒包,更能體現對祖先的敬重和追思,讓祭祀儀式在最具節日氛圍的時刻進行。 但無論選擇哪一天,燒包的時間一般都在傍晚至夜間。太陽落山后(約18點后)至晚上11點前,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盛,符合傳統習俗中“由陽轉陰”的觀念,被認為更有利于與祖先溝通! 要避免在正午(陽氣最盛)或深夜(陰氣過重)燒紙,正午陽氣過盛,被認為祖先難以接收;深夜陰氣過重,一方面不方便操作,另一方面也可能帶來一些安全隱患。 七月半中元節的封包書寫和燒包時間的傳統習俗,承載著人們對先人的思念與敬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家族情感傳承的重要體現。 盡管時代變遷,這些習俗在很多地方依然被堅守,成為連接生者與逝者、傳承家族記憶的特殊紐帶! 當然了,各地習俗不同,具體寫封包的方式也有區別,具體大家可咨詢村里老人,聽老人的說法準不會錯! 在你家鄉有這樣的習俗嗎?我老家這邊基本都是七月十四日燒封包,如果是新亡人(去世不滿三年)就是提前一天燒封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