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先師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反觀目前,醫者一般均囑患者先煎附子。生附子所含烏頭堿,經加熱后轉化為苯甲酰烏頭胺和烏頭胺,毒性可減低近兩千倍。因此現代附子劑的烏頭堿水解度,肯定遠高于仲景時代,毒性理應極低。 然而,在現實中,附子中毒的個案時有所聞,甚至有所謂“累積性中毒”的報道。而扶陽名家之間,亦常為“患者服用附子后,時而無效,時而呈現不類烏頭堿反應的中毒表現”而苦惱,甚至打算在臨床上棄用附子。 近日引起較多人關注的“附子過度炮制”問題,應只限于引發藥效低下,而不能說明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劑后,仍有異常反應頻生的問題。 附子之低藥效與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 有附子生產廠方表示,廢棄附子傳統炮制工藝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傳統的落后設施達不到現代化GMP標準要求”。實況真的如此嗎? 先向大家介紹制附子的加工過程。 按傳統規范生產要求,制附子須以江油本地新鮮收成的泥附子,洗凈后于當天下午或晚上必須入池浸膽。每一千斤鮮附子,配五百斤膽巴。一般先泡膽巴6—7天,然后流水退膽5次,每次1天,再進行去皮、切片和熱處理而成。此法一般需用五斤左右鮮附子,才能生產出一斤制附片。成品輕脆,色黃,切面無光澤,略呈浮水。 首先說說為何要灌膽巴。江油附子到期不掘,會在地下爛掉;掘出后,三兩天內如不逢連天烈日曬干,亦會迅速爛掉,無法陰干,是有名的“過夜爛”!因江油附子太易爛,古時為附子灌膽巴的原意,乃利于在短短的附子收成期限內,高效率地進行防腐加工,以便保存運輸,而非為了調節附子的藥性。 膽巴的化學式為CaCl?(不等于鹽巴NaCl),其性屬扶陰而有毒,鄉下人有用以自殺者,如《白毛女》劇中楊白勞自殺之藥,即為本品。 至于近年來盛行大量灌膽巴的另一種真正用意,其實是因為膽巴價廉于附子甚多。灌膽后上秤,附子可增重近一倍,而且外觀光亮、好看、又重身,自然賺頭大增。故江油附子戶有句行話:“無膽不重,無膽不亮!” 奸商的生產法,非常令人震驚:首先以焦亞硫酸鈉(吊白塊)、工業雙氧水、工業燒堿、散泡劑等品,混合煮制附子,煮十多分鐘即可全部去皮。上列藥物屬嚴重致癌物,但可以低成本高速去皮,并使附子色白、透明、亮質、好看。 然后再為附子超量灌膽巴,將附子泡膽過程延至15天以上,而只作不流水退膽1—2次。甚至在熱處理過程中,給附子再一次直接灌入膽巴汁:在木制蒸籠頂上放置大量膽巴,膽巴遇熱液化后往蒸籠中附片直接灌入,觸目驚心。熏制時,可再加工業硫磺熏白的步驟(“無硫磺不白”)。此法用2.5斤鮮附子即可生產一斤附片,成品沉水快速、身重面光、肉白好看,而其質甚硬。正宗的制附子質地很脆,但我們常見坊間的藥店,要動用大銅錘來把附片搗碎,便是這種加工法做的好事。 何謂黃附片?古法的黃附片,乃工序中加入姜黃、紅花,煮制附子兩三小時而成。目前因成本高,已經無人做了,連超級名店如北京××堂賣的,也非正貨!第一種變法生產,是在制附流程的基礎上,用化學染料“檸檬黃”來染制附片,煮十分鐘即可。缺點是色不自然,且半年后會褪色。故此,第二種更絕的生產法,是用“嫩肉黃”(嚴重致癌物質)來染制,成品成本低、色美、自然、不褪色。 何謂黑附片?正法是用黑豆、甘草或紅糖等煮制。變法則是用工業黑色染劑煮成,成品表面黑、肉心黑透,像玻璃片,又稱“玻璃附片”。 但讀者應該注意:黃附片和黑附片都是后世醫家搞出來,仲景從來沒用過! 生附子又如何?正法為以烈日曬干,或以低溫干燥箱焙干者為是。只要煮透或蒸透了再入藥,應該反而是藥效最高,而又最不引起累積性中毒的補益元陽極品。 不過,如前述之因,泥附子離土后,必須于三幾天內處理期限內焙干。而一個低溫干燥箱,數天內是焙不出多少斤之干透附子的。故若七月頭幾天是陰天,那便只能以微波或直接炭火焙干結合硫熏來處理了。這樣處理出來的,也算是較好的附子,不過加熱溫度較高,引致有效成分打了點折扣,用量比真正生曬的附子要加大一點,且要煎煮得久一些。現在江油的生附片,多是用含硫的焦煤燒烤出來的;無硫無煙的焦煤價格貴一倍多,沒人再做虧本加工了。 在中藥中最具不可替代性、最有起死回生之能的附子,在近代卻屢屢蒙冤,最憋屈之處還在于:很多時候它的毒性是人造的! 現行流通的江油川附,很多都是這樣炮制出來的!加工戶要生產附子時,只需撥一個電話到化工原料店,說出要生產多少斤哪種附子,根本不用明說要買哪種化工藥劑,店方自會稱好、配送到戶。在單據上,自然是不會記下所購買藥種之實質種類的。本地加工戶,戲稱為“一條龍服務”。 總結而言,在市場上流通的制附子,離不開四種問題: (1)大量灌膽巴而退膽不全的“膽巴附子”。此類附子的含膽巴量,可超出規范生產品十多倍,入口較麻而苦,帶有咸澀味,質重硬而面有半透明光澤。初入門的同業,最易誤以為是好附子。 (2)含大量劇毒,甚至致癌化工原料的“毒附子”。此類附子,因毒性來自化工品而非烏頭堿,故長時間煎煮,根本無助于滅毒。 (3)因某些原因,而需安排進行反復多次流水退膽的“附子渣”。此類附子,質檢烏頭堿含量時,是一定過關的;可是烏頭堿并非水解成有藥效的烏頭胺,而是被過水沖掉。這種附子,有時一次用上半斤,藥力還比不上一兩正法炮制的制附,或者三錢生附! (4)其他產地的附子,混充地道附子。 市售制附,大部分為此四種因素之合成體。故此,患者服用附子劑后的反應,很大程度上并非關乎醫家的方證水平,而是視乎他當時碰上了哪一種附子!試想想,任你是國手醫神,假如有個搗蛋鬼,把你的君藥一時推大三倍,一時減少五倍,一時又添加上大量致癌藥品……試問你能不倒上大霉嗎? 本年夏至前后,筆者請了幾家江油附子戶,按本人要求的規范生產步驟,試作了一二千斤制附和生附片。其間,個個附子戶搖頭嘆息,視為“違反傳統”,聲言即使照辦,筆者也注定了必然會虧大本無疑! 生產完成后,筆者特別著意把規范生產的附子,試用于:(1)過去服用市售附子易出現異常不適者;(2)過去曾長期服用扶陽方劑、辨證無誤而療效不明確者。結果兩者均呈現非常可喜的突破! 例如,一個家族,全員均是一旦服用市售附子,必然引發劇烈頭痛;試用正品附子,則不管如何重用,均無頭痛之現象。 有一位患者,因罹患重癥心律不齊、冠心病合并心衰,長期求診于扶陽名家,仍不見好轉,近期已惡化至無法自行在床上坐起。筆者以基本類同之方藥為其處方,唯易以正品附子,結果患者一夜病減,可站立下床,一周內可上落樓梯!筆者的個人醫術修為,肯定不如其先前求診之名家遠甚,前后療效的差異,正堪說明劣藥之誤人! 高效的扶陽方劑,藥的把關是首要的。許多當世扶陽名家,用附子動輒數兩,此非因其偏好重用,實為憑其經驗得悉:現代的制附,重用幾兩之效力,不過等于古制之數錢炮附或生附子,即約小半劑仲景四逆湯而已。 要保留經方的用藥特色,附片亦不宜棄用:生附片、水蒸制附與砂炒炮附,均應續行改進生產水平并觀察臨床藥效。 官方只對烏頭堿的含量把關,而對有效成分之保存置之不理,更無視毒性化工品之滲入,為其一大敗筆,必須正視!我們呼吁國家藥品質量管理部門,對附片加工生產中滲入的毒性物質進行大力整頓,以保障附子的良好藥性,保護民眾健康。 附子專題: 經方藥材7:炮附子最好用哪種?煨附片、烤附片、炒附片、黑順片還是白附片? 萬字長文聊四逆湯及其常用類方:從藥材、加減、劑量、煎煮到服用的各種細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