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的中國,堪稱歷史上的一大恥辱。那個時代的皇族貴族們沉迷于奢華的享樂生活,徹底漠視民眾的疾苦。普通百姓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掙扎,然而面對國內的起義與騷亂,政府卻對民眾進行血腥鎮壓,而對于外來侵略者,清朝的統治者卻表現得極為軟弱,幾乎無人敢挺身反抗,缺乏任何骨氣。這種喪失尊嚴的國家狀況引起了一位法國富商的關注,然而當他親自踏上這片土地時,卻深感失望。 阿爾伯特·卡恩,一位來自法國的礦業投資商,在二十世紀初因在南非的成功投資,積累了巨額財富。然而,與許多富商不同,卡恩并不滿足于財富,他對世界充滿好奇,總渴望去探索未曾見過的地方。他通過《馬可·波羅游記》了解過元朝那段混亂的歷史,同時也從前輩的敘述中聽聞過大唐盛世的輝煌和明朝皇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忠誠信條。 時間回溯,清朝的雍正、乾隆時代,國家安定繁榮,百業興旺。卡恩心中對這片神秘的華夏大地充滿了向往。他希望親自目睹這片古老土地的繁榮景象,因此決定乘船前往中國。然而,他所抵達的,卻是一個已處于衰敗邊緣的晚清政府,他的旅行注定將以失望收場。 1909年,卡恩的船終于抵達了華夏。他懷著激動與期待,盼望能看到街頭充滿生機、商鋪林立、百姓安定的景象。然而,所見的一切卻完全與他心中的中國大相徑庭。晚清政府的腐化與社會的黑暗讓卡恩深感震驚。走在街頭,他看到的是那些因大煙而失去生命力、骨瘦如柴的百姓,他們中有些人因為沒有錢吸大煙,竟在大煙館前乞求施舍。還有一些饑餓的百姓,餓得連家門都打不開,只能上街乞討。他們去到富商家門口,想用乞討換取一點點食物,但大多數人最終因為餓得無力偷盜而慘死街頭。有些無力抗爭的人在無奈中選擇盜竊,結果卻在街頭遭到慘烈的毒打。 更讓人心碎的是,有些貧困家庭為維持生計,不得不販賣自己的孩子。幸運的孩子可能被賣到富戶家中做苦力,甚至可能有一線生機;而不幸的孩子,則被送往妓院,開始一段悲慘的一生。這種貧困與苦難的景象在卡恩的眼中顯得尤為可怕,社會的絕望彌漫在每一個角落。 然而,與這些貧苦百姓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是清朝貴族的奢靡生活。卡恩作為商人,攜帶著一些精美的工藝品進入貴族圈,想要通過交易與這些貴族建立聯系。然而讓他震驚的是,這些貴族擁有的財富遠超想象。他們坐享財富,卻不需為任何事付出努力。他們手握商貿的命脈,商人必須定期上交大量錢財才能維持生計,朝廷甚至每年向貴族們提供豐厚的“俸祿”。貴族們毫不猶豫地花費巨資購買奢侈品,盡管這些商品的價值可能微不足道,但他們爭的不過是一個虛無的面子。卡恩也注意到,這些貴族的日常生活充滿了無盡的享樂,他們乘坐轎子,不愿走路;吃的是精致的美食,廚師來自全國各地,能做出各地的美味佳肴;夜晚則紛紛前往青樓尋歡作樂,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在他們的豪宅中,生活的奢華幾乎達到了極致。四合院內陳設考究,冬暖夏涼,隨處可見珍貴的家具和裝飾。而與此同時,貧苦百姓卻只能將家產抵押,遷往郊外,甚至搭建簡陋的草屋。生存對他們來說成了最大的挑戰,生活的艱辛與絕望幾乎讓人窒息。 卡恩帶著相機記錄下了這些深刻的場景,他拍下了無數令人痛心的照片,其中一張晚清格格的照片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照片中的格格面容精致,白皙得幾乎讓人感覺她不是真實的存在,像是一個塑料面具上的人物。有人猜測,這張照片可能是由于當時的攝影技術問題造成的面容失真,也有說法認為,這位格格可能是一個外國女性在扮演中國古代貴族角色。無論如何,這張照片成為了卡恩觀察晚清社會貧富差距的象征。 卡恩原本懷著對華夏的美好幻想來到這片古老的土地,但他所見到的卻是一個腐化墮落、貧富懸殊的社會。無能的政府使百姓深陷困境,社會的種種弊病無時不刻在揭示著這個國家的衰敗。然而,正如卡恩所言,華夏這片神奇的土地,無論經歷多少磨難,總能在時間的洗禮下煥發新生,創造出更加輝煌的盛世。 如果卡恩能夠見證今天的中國,他或許能理解當年那些講述大唐、大明盛世繁榮的前輩們,為何會如此深深眷戀這片土地,充滿無盡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