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抗日戰爭題材的電視劇在我們的熒屏上頻繁出現,這些作品雖然意圖傳遞歷史的重任,卻往往因為其雷人和滑稽的劇情引發觀眾的強烈反感,這種現象被戲稱為“抗日神劇”。這些劇集為了吸引眼球,不惜扭曲歷史、過度夸張,把一些荒謬的情節塞給觀眾。例如,前不久非常火爆的《抗日奇俠》,便將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其內容卻飽受質疑。劇中主人公的對抗日軍的情節不僅使用了華麗的加特林機槍和現代火箭筒,甚至還展現了非凡的武術才華。 其實,大家都知道在抗戰時期,中國的軍隊根本沒有裝備過加特林機槍這樣的重型武器,更不用提反坦克武器——火箭筒了。劇中的槍械使用頻繁且不嚴謹,令人啼笑皆非,更讓人無語的是,主角們竟然使用鷹爪功、化骨綿掌、太極拳等武功成功擊潰敵軍,真的讓人覺得難以置信。看似飛檐走壁的輕功和用手接子彈的場景更是讓觀眾感覺恍如在看一部武俠劇。更離譜的是,演員們徒手撕扯敵軍,完全遠離了真實的歷史背景,這不僅對抗戰歷史的不尊重,也是對觀眾智商的極大挑戰。 我們的先輩在八年抗戰中遭受了何等艱難的考驗,付出了超過3500萬的生命代價,而日軍的陣亡人數卻僅有約45萬。當時,中國軍隊常常食不果腹,許多士兵只能以草根、樹皮為食。有時,能夠吃上一根紅薯都是他們的奢侈。在如此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武器彈藥的嚴重短缺,使得五個人只能共用一把漢陽造步槍,子彈數量也僅限每人五發。在面對日本侵略者裝備精良的飛機、坦克和大炮時,我軍常常依賴的是無與倫比的意志力進行抵抗,成功打擊敵軍絕非易事。 另外,一部名為《狐影》的抗日神劇更是將劇情水平再度拉低,觀眾的智商似乎在劇中被徹底摧毀。通常情況下,戰斗勝利后,軍隊會認真打掃戰場,繳獲物資是勝利后的大獎,因為這些物資是補充軍需的重要來源。然而在這部電視劇中,主角卻意外獲得了大量炮彈,這在當時彈藥極為緊缺的情況下,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 然而,炮彈的口徑并不統一,這位主角所繳獲的炮彈與軍隊所用的型號不符,敵軍的炮彈口徑竟然達到20mm,而主角所需的則是17.8mm。面對這尷尬的情況,主角居然提出了用銼刀將炮彈打磨變小的“高招”,這一創意令在場的軍官們紛紛贊嘆不已。觀眾在看到這一情節時,難免會被這種離奇的設定逗笑。 實際上,對炮彈進行打磨是一個極其危險的操作,歷史上沒有任何人敢冒這種風險。炮彈作為一種威力巨大的彈藥,其不穩定性可想而知,一旦打磨過程中摩擦過大,便可能隨時引發爆炸。生產廠商為了確保炮彈的威力和效果,往往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了安全性,強行進行改造是極其危險且不可取的。這種劇情簡直是在拿生命開玩笑。前幾年,印度就因為錯誤使用了炮彈型號,在試驗過程中發生了炸膛事故,最終給人們敲響了警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