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美軍觀察組訪問延安時,隨身攜帶了一款M1卡賓槍。這是一款二戰(zhàn)名槍,雖然性能并不是最厲害的,但對于極度缺乏自動火力的八路軍來說,非常令人眼饞。 1944年7月,一架美軍的C-47運輸機,轟隆隆地降落在延安的土機場上。機上下來一幫美國大兵,他們是“美軍觀察組”,也叫“迪克西使團”,領頭的是戴維巴雷特上校。這幫老美往那一站,最扎眼的,就是他們腰里挎著的家伙事兒——M1卡賓槍。 這槍長得特“秀氣”,槍身短短的,感覺往咱陜北老鄉(xiāng)的羊皮襖里一揣就能藏住。但你可別小瞧它,那彈匣一插,能塞15發(fā)子彈。這是什么概念?當時咱們邊區(qū)兵工廠最好的“八一式馬步槍”,打一槍拉一下槍栓,彈倉里就5發(fā)子彈。這M1卡賓槍的火力持續(xù)性,直接翻了三倍,還不用手動上膛。 美軍觀察組住進了延安中學新挖的窯洞,那在當時絕對是“豪華標間”。每天早上,美國兵就在院子里擦槍,槍油味兒混著小米粥的香氣,一個勁兒往外飄。咱們的警衛(wèi)戰(zhàn)士們就蹲在墻根底下,假裝抽煙、曬太陽,那眼珠子啊,就跟長了鉤子似的,死死地盯著那堆烏黑锃亮的卡賓槍。有個老兵王二虎后來回憶說:“那槍托滑得,比新媳婦的嫁妝柜子都光亮,扳機那塊兒還刻著洋文,跟畫符一樣。” 光看不過癮啊,真正讓八路軍“破防”的,是一次射擊演示。 在清涼山下的靶場,美軍上尉約翰科爾林端起M1卡賓槍,對著百米外的土墻,“噠噠噠”就是一個長點射。也就是幾秒鐘的功夫,10發(fā)子彈全打出去了,土墻上瞬間出現(xiàn)一個密集的蜂窩狀彈孔。圍觀的八路軍干部和戰(zhàn)士們,嘴巴張得能塞進一個雞蛋,一片驚呼。咱們的教導旅參謀長周希漢,當時就跑過去摸那滾燙的槍管,感慨地說:“乖乖,這玩意兒要是能多來幾支,咱們打鬼子的炮樓,就再也不用拿炸藥包去硬填了!” 科爾林上尉很得意,拍著槍托說:“這叫短行程導氣活塞,卡殼比騾子放屁都少見。” 這話糙理不糙。對于天天跟“萬國牌”破槍打交道的八路軍來說,一把性能可靠、火力兇猛的自動武器,簡直就是戰(zhàn)斗力倍增器。 可羨慕歸羨慕,紀律是鐵打的。觀察組的武器,誰都不能碰。有個叫小李的警衛(wèi)員,實在手癢,趁著美軍洗澡的功夫,偷偷把一支卡賓槍給拆了,想瞅瞅里面的構造。結果好巧不巧,被巴雷特上校抓個正著。這美國老頭氣得吹胡子瞪眼,但看著眼前這個滿臉通紅、手足無措的年輕士兵,又沒狠下心處罰。最后還是葉劍英元帥出面,拿咱們邊區(qū)自產(chǎn)的優(yōu)質羊毛毯,跟人家“交換”,才把這事兒給了了。 同年9月,觀察組要去晉察冀根據(jù)地考察,耿飚將軍親自帶一個騎兵連接受了護送任務。隊伍走到滹沱河邊,跟一股日軍巡邏隊迎面撞上,當場就打了起來。美軍士兵的反應非常快,就地臥倒,手里的M1卡賓槍立刻組成了一道交叉火力網(wǎng)。那槍聲比三八大蓋清脆得多,一個彈匣打光,也就是三秒鐘就能換上新的。子彈“嗖嗖”地飛,打得鬼子抬不起頭。 這場遭遇戰(zhàn),讓美國人見識了八路軍的靈活戰(zhàn)術和頑強作風,也讓我們的戰(zhàn)士們第一次在實戰(zhàn)中,親眼目睹了M1卡賓槍在近距離交火中的巨大優(yōu)勢。 到了晉察冀軍區(qū)駐地阜平,觀察組作為禮物,留下了七支M1卡賓槍。這七支槍,立刻成了寶貝,全都配發(fā)給了最精銳的偵察連。1945年1月的一個大雪天,偵察排長趙鐵柱就帶著三個兵,揣著這寶貝疙瘩,摸到了保定城外一個日軍據(jù)點。他用M1卡賓槍,“砰砰砰”三槍,干凈利落地干掉了哨兵,戰(zhàn)友趁機沖進去炸開了圍墻。戰(zhàn)斗結束,趙鐵柱發(fā)現(xiàn)槍管上的散熱孔都結了冰碴子,但槍機一拉,還是順滑無比。一把好槍,在關鍵時刻,就是戰(zhàn)士的第二生命,就是勝利的鑰匙。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美軍觀察組在延安待了963天,給美國政府發(fā)了200多份報告。他們在報告里反復強調:“中共的士兵對M1卡賓槍表現(xiàn)出了異乎尋常的興趣,這種武器非常適合他們的戰(zhàn)術。”但因為國民黨政府的層層阻撓,美國的軍援物資,始終沒能送到延安。1945年觀察組撤離時,甚至把一些帶不走的武器零件,都埋在了寶塔山下。 當年在延安窯洞前求之不得的M1卡賓槍,最終還是以一種誰也想不到的方式,大規(guī)模來到了咱們解放軍的手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蔣介石的“凱申物流”成了運輸大隊長,源源不斷地把美式裝備“送”到了解放軍這邊。遼沈戰(zhàn)役的黑土地上,淮海戰(zhàn)役的炮火中,無數(shù)解放軍戰(zhàn)士端著繳獲來的M1卡賓槍向敵人沖鋒。這些曾經(jīng)被國民黨當成“剿共利器”的武器,最終成了埋葬他們自己的工具。 到了抗美援朝。咱們的志愿軍戰(zhàn)士,在朝鮮的山地里,沒少從美軍手里繳獲M1卡賓槍,甚至還有可以連發(fā)的M2和帶紅外夜視儀的M3型號。這些輕便、可靠的武器,在近距離的山地爭奪戰(zhàn)中,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 一把槍的命運,就這樣和一個國家的命運,一支軍隊的成長,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