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一陣,繼續給我的孩子寫名人 他的名字,叫巴勃羅·畢加索。 一個“畫得太像”的天才一提到畢加索,我們腦子里冒出來的,都是那些扭曲的、破碎的、看不懂的畫。很多人覺得,他之所以這么畫,是因為他“不會畫畫”。 這,可能是對一個藝術家最大的誤解。 我給你看一張畫,叫《第一次圣餐》。這幅畫,構圖完美,光影精確,人物神態莊嚴,是典型的學院派寫實風格。你覺得,畫這幅畫的人,得是個多厲害的畫家?一個美術教授?一個畫了一輩子畫的老爺爺? ![]() 都不是。 畫這幅畫的時候,畢加索只有13歲。 再看一張,叫《科學與慈善》。這幅畫,場面更復雜,情感更深沉,畫一個醫生在給病人看病,旁邊還有一個修女抱著一個孩子。這幅畫,在他16歲的時候,獲得了國家級美術展的榮譽獎。 ![]() 那時候的他,已經完全掌握了歐洲幾百年來的所有繪畫技巧。他想畫得像誰,就能畫得像誰。他想畫得多逼真,就能畫得多逼真。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好了,現在,咱們“俱樂部”的第一個問題來了: 一個十幾歲就能把人畫得跟照片一樣的天才,為什么后來,要去畫那些“亂七八糟”的玩意兒呢? 是他瘋了嗎?還是他厭倦了? 都不是。 是因為,他覺得,“畫得像”這件事,太無聊了。 在他那個時代,一種叫“照相機”的新玩意兒,已經出現了。要比“畫得像”,誰能比得過相機?咔嚓一下,比你畫十年都逼真。 畢加索覺得,如果藝術只是模仿現實,那藝術,就死定了。 他要干一件更刺激、更偉大的事。他不要用畫筆去“復制”這個世界。 他要用畫筆當錘子,把這個我們看慣了的世界,徹底砸碎,然后再按照他自己的方式,重新拼起來。 一個用“破壞”來“創造”的惡棍畢加索有一句名言,也是理解他所有作品的鑰匙: “每一次創造,都始于一次破壞。” 他一生,都在“破壞”東西。 首先,他破壞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你想想,從古到今,我們畫畫,都是怎么畫的?是不是都像從一個窗戶里看出去一樣?你站在一個固定的點,畫你眼前看到的東西。你看到的是正面,就畫不出背面。這叫“焦點透視”,是文藝復興以來,所有畫家都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 畢加索覺得,這太不“誠實”了。 他說,我們看一個杯子,難道只看到它的一個面嗎?我們的眼睛會動,我們的頭會轉,我們會看到它的正面、側面、杯口、杯底……我們的大腦里,其實已經有了一個關于這個杯子的、立體的、360度的印象。 那為什么,我不能把所有這些我“知道”的、而不是我“看到”的側面,同時畫在一張平面的畫布上呢? 于是,他搞出了一個叫“立體主義”的東西。 他就像一個粗暴的工人,把一個物體(比如一個女人的臉)的所有側面,都用錘子砸平,然后像攤開一個紙盒子一樣,把正面、側面、甚至后腦勺,都攤平在一張畫上。 所以,你才會看到,他的畫里,一只眼睛是正面的,另一只眼睛卻是側面的。 他破壞了繪畫幾百年來的“規則”,但他創造了一種更“真實”、更“完整”的觀看方式。 其次,他破壞了“美”的定義。 我們總覺得,藝術,應該是美的,讓人愉悅的。 但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畫,叫《格爾尼卡》,卻是一幅巨大、混亂、充滿了痛苦和恐懼的“丑陋”壁畫。 ![]() 這幅畫,畫的是一個西班牙小鎮,被納粹德國的飛機,無緣無故地轟炸成一片廢墟的慘狀。畫里,有抱著死去孩子的、仰天哀嚎的母親;有被火焰吞噬的女人;有被長矛刺穿的戰馬……整幅畫,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像一張死亡的報紙。 這幅畫,美嗎?一點也不美。 但它有力嗎?它擁有雷霆萬鈞的力量。它不是為了讓你欣賞,而是為了像一把刀子,狠狠地扎進你的心里,讓你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 畢加索用這幅畫告訴我們: 藝術,不光可以描繪美,更有責任,去描繪苦難,去控訴罪惡。 一個吞噬一切的“牛頭怪”好了,我們解剖了他的藝術。現在,我們要來解剖他這個人了。 如果說,在藝術上,畢加索是個不斷破壞規則的“革命家”,那么在生活中,他更像一個自私、殘忍、吞噬一切的“牛頭怪”。 “牛頭怪”(米諾陶),是希臘神話里的一個怪物,人身牛頭,兇猛殘暴。而畢加索,非常喜歡用這個怪物,來畫自畫像。 他把自己,比作一個精力旺盛、欲望無窮、既有神性又有獸性的怪物。 他一生,有過兩個妻子,至少五個情人,還有數不清的女人。他像一個能量的黑洞,瘋狂地吸取這些女人身上的青春、情感和生命力,然后把它們,轉化成自己藝術的養料。 他的一個情人,多拉·瑪爾,本身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攝影師。但和畢加索在一起后,她成了他畫中最著名的“哭泣的女人”,最終精神崩潰。 另一位妻子,杰奎琳·洛克,在他死后,也開槍自殺了。 他是一個藝術上的天才,但在情感上,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棍”。他需要愛,但他更需要通過征服和控制,來激發自己的創作激情。他很少給予,卻永遠在索取。 他就像他自己畫的那個牛頭怪,把所有靠近他的人,都變成了獻給藝術祭壇的“祭品”。 這個“大魔王”想告訴我們什么?今天,我們“解剖”了畢加索。一個畫得太好,所以決定“不好好畫畫”的天才;一個用破壞來創造的革命家;一個吞噬情人的“牛頭怪”。 他這么一個矛盾、復雜、甚至有點“壞”的人,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什么? 第一,是敢于“打破規則”的勇氣。 但記住,畢加索是在完全掌握了規則之后,才去打破它的。他不是“不會畫”,而是“不想那么畫”。所以,在你想要“創造”之前,先得學會“基本功”。只有把規則吃透了,你才知道,規則的弱點在哪里,才知道,從哪里下手,才能把它砸得最漂亮。 第二,是忠于“自己的眼睛”。 畢加索告訴我們,藝術,不是去復制別人眼中的世界,而是要畫出你自己眼中的世界。你的畫,可以不像,但必須“真實”——忠實于你自己的感受。當你畫一棵樹的時候,你感覺它是快樂的,你就把它畫得鮮亮;你感覺它是悲傷的,你就把它畫得扭曲。這,才是你自己的藝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認識到“天才與代價”。 畢加索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殘酷的真相:一個人的偉大,和他的人品,有時候,真的沒啥關系。一個天才,可能會給世界帶來最美的禮物,但也會給他身邊的人,帶來最深的傷害。 所以,兒子,我希望你將來,可以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 但我更希望,你是一個善良的人。 因為創造力,可能會讓你變得很“高”。 但只有善良,才能讓你走得更“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