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開幕式的部分領導嘉賓合影 2025年8月30日下午,由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指導,南岸至尚美術館主辦的“時代新'器’象——嶺南傳統工藝設計展”在廣州天河公園東北門許欽松藝術空間開幕。這場以“時代新'器’象”為主題的展覽,匯聚了8位扎根嶺南的青年藝術家創作的20多件精品力作,不僅是傳統工藝與當代創意的深度對話,更是嶺南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的生動實踐。展覽入選“2024-2025年度廣東省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既彰顯了對青年策展與創作力量的肯定,也為推動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 開幕式現場 當天,盡管細雨綿綿,卻絲毫未減現場嘉賓與觀眾的熱情。中國美協顧問、廣東省文聯原主席許欽松,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林藍,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藝術處一級調研員龐力,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副處長陳文輝,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原院長曹雪,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黨總支書記譚釗、院長齊喆、黨總支副書記王新宏,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等文化藝術領域嘉賓出席活動,共同見證這場兼具傳統底蘊與時代活力的工藝盛宴。 守正創新:讓傳統工藝“活”在當下 “器物有靈,生于大地,成于匠心。”展覽策展人方昕在致辭中道出了傳統工藝當代傳承的核心要義。她表示,中國傳統造物“材美工巧”的古老智慧,在今日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引意義。本次展覽通過“器以載道”“光韻天成”“文脈相承”“生生不息”四個章節,以輕快韻律的展陳方式,將傳統材料與技法的創新性表達傳遞給觀眾,讓“道器合一”的古典哲學在當代作品中得以詮釋。 ![]() 本次展覽策展人方昕致辭 漫步展廳,一件件作品猶如跨越時空的對話者,訴說著傳統工藝的當代轉型。藝術家張小川將中國建筑營造的榫卯技術融入可穿戴首飾設計,從“大空間”到“小器物”,用精巧構思詮釋著遠古智慧的當代活力;吳青峰從傳統造紙“抄紙”過程中感悟“無常與無形”,以纖維韌性結合竹編制技藝,賦予作品自然哲思;卓瑩在筆觸細密的定格動畫中重新定義自然大地與人類共處的法則;金松輝以常見金屬材料為基底,融入機械加工與電子信息技術,讓傳統材料在科技賦能下綻放新彩;李瀛龍勇于走出“有胎琺瑯”的穩定性與確定性,不斷挑戰材料和技法極限;吳永強以極致的規范探尋材料語言邊界,追求物我交融;田林濤從題材上突破,以廣彩作為媒介記錄當下;梁杏媚巧用大漆工藝,為衰敗凋零的植物種子注入“新生”,讓自然之美在匠心呵護下永續傳承。 ![]() 展覽現場 8位藝術家的創作,涵蓋陶瓷、大漆、金屬、纖維、數字媒體等多個領域,既有對傳統技法的堅守,更有對材料、形式與觀念的大膽突破。正如方昕所言:“守正創新,需要底氣,更需要勇氣。”展覽視覺設計中,象征“毫無畏懼、勇往直前”的“悟空結”編織繩貫穿全場,既是對傳統符號的致敬,也暗含著青年藝術家傳承文脈、探索未來的決心。 學術引領:學院力量為工藝傳承注入動能 “學院工藝美術雖體量不大,卻承載著探索傳統工藝未來方向的重要使命。”展覽學術指導、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院長齊喆在致辭中,點明了學院教育在傳統工藝傳承中的關鍵作用。他指出,本次參展的8位藝術家均與廣州美術學院有著深厚淵源,有的在校任教,都曾接受系統學歷教育,他們的創作既扎根傳統工藝土壤,又兼具國際視野與實驗精神,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前瞻性探索。 ![]() 本次展覽學術指導、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院長齊喆致辭 值得關注的是,參展藝術家與策展團隊中,多數擁有海外求學經歷。這一特質讓展覽突破了傳統工藝的地域局限,展現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自信。齊喆認為,在“工藝出海”的時代背景下,這類兼具中國文化內核與國際表達語言的作品,能夠更無障礙地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讓嶺南工藝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一扇窗口。 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林藍致辭 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林藍也對學院工藝美術教育的成果給予肯定。她表示,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始終為師生搭建優質的教學科研平臺,正是這片“沃土”孕育出了一批批兼具匠心與創新精神的創作者,才有了今日展覽中這些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精品力作。 扎根人民:讓藝術之美走進大眾生活 “藝術不該停留在象牙塔,要到社會中去,到群眾中去。”這是方昕策劃展覽的另一重初衷。開展當日上午,展覽便迎來了特殊的首批觀眾——20多位自閉癥兒童與普通兒童,他們在非遺傳承人周承杰的指導下體驗廣彩繪制,用稚嫩筆觸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許多孩子是第一次接觸毛筆、第一次了解廣彩,卻在作品前久久駐足,用想象力為工藝作品編織獨特故事。 ![]() 中國美協顧問、廣東省文聯原主席許欽松致辭 這種“藝術惠民”的理念,與許欽松藝術空間的創辦初心高度契合。許欽松在致辭中表示,藝術空間自創辦以來,始終以“服務大眾、普及藝術”為宗旨,既為市民提供高水平藝術展覽,也開設多元藝術教育課程,讓藝術真正走進百姓生活。“工藝美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是融入生活的文化基因。”他強調,推動傳統工藝傳承,不僅要守護技藝本身,更要讓其回歸生活、服務人民,在滿足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 參展藝術家代表張小川致辭 藝術家代表張小川則從創作實踐出發,分享了對傳統與現代關系的思考。“現代科技與傳統手工藝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生互惠的。”她認為,科技為傳統工藝提供了新的表達可能,而傳統工藝的文化底蘊,又為科技應用賦予了溫度與深度。在她看來,每一次展覽都是新的開始,希望通過作品讓更多人愛上傳統工藝,將這份美好融入日常生活。 文脈永續:為嶺南工藝書寫新篇 此次展覽的舉辦,既是對嶺南傳統工藝的一次集中梳理,也是對其未來發展的一次積極探索。從大漆、琺瑯等傳統技藝的創新表達,到數字技術與傳統材料的跨界融合;從對“榫卯”“廣彩”等文化符號的當代詮釋,到對“自強不息”“萬物并育”等民族精神的藝術轉譯,展覽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在訴說著嶺南工藝“守正不守舊、創新不丟根”的傳承之道。 ![]() 展覽現場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推動展覽精彩發言整理為文獻記錄進行宣推,讓更多人了解展覽背后的文化思考與工藝故事。未來,廣東將持續加大對傳統工藝的扶持力度,通過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非遺傳承人培養、文創產品開發等多元舉措,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讓嶺南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 展覽現場 雨過天晴,展廳內的光影與作品交相輝映,正如嶺南傳統工藝在新時代的發展圖景——既有歷史的厚重底色,又有創新的明亮光彩。這場展覽不僅是一次藝術呈現,更承載著傳承文化根脈、弘揚時代精神的使命,為嶺南傳統工藝的當代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悉,本次展覽持續展至10月12日。 更多展覽現場 ![]() ![]() ![]() ![]() ![]() ![]() ![]() 金松輝 Coexistence I 紫銅 30cm×30cm×42cm 2014年 ![]() 金松輝 遵守規則的問題桿 不銹鋼、環氧樹脂 300cm×450cm×60cm 2018年 ![]() 李瀛龍 深秋 銀、透明琺瑯 13cm×4.5cm×4cm 2024年 ![]() 梁杏媚 漆繁衍 大漆、植物、丸粉 尺寸可變 2019年 ![]() ![]() 梁杏媚 隨風 大漆、植物、丸粉 尺寸可變 2023年 ![]() 田林濤 浮游 42cm×150cm 廣彩 2024年 ![]() 田林濤 拼搏 廣彩 120cm×40cm×3 2015年 ![]() 吳青峰 風的軌跡 和紙纖維、竹子 330cm×300cm×118cm 2016年 ![]() 吳永強 密林 天然漆、螺鈿、蛋殼、干漆粉 72cm×60cm 2017年 ![]() 吳永強 鐵阿提納教堂 天然漆、干漆粉、蛋殼、螺鈿 72cm×60cm 2017年 ![]() 張小川 “榫卯”-項鏈之一 樹脂,橡膠,滌綸線 9cm×10cm×6.6cm 鏈長41cm ![]() 張小川 “榫卯”-項鏈之二 樹脂,橡膠,滌綸線 9cm×10cm×6.6cm 鏈長41cm ![]() 卓瑩 平行之境之一 9分12秒 定格動畫 2021年 ![]() 卓瑩 平行之境之一 9分12秒 定格動畫 202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