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基金的春天又來了 撰文|周先先 編輯|周大富 牛市一來,主動基金業績又能打了。 截至9月1日,代表主動公募基金平均業績的股票型基金指數今年以來漲幅達到26.34%,不僅ETF“吊打”失敗,甚至主動權益基金還整體跑贏了除中證2000外的大部分寬基指數,這讓部分基金經理的策略能力重新被市場關注。 不過,牛市的考題不會永遠停留在收益上。在監管層大力推動浮動費率基金的背景下,問題已經悄然轉向: 當基金行業即將邁向浮動費率時代,放眼市場上千只主動權益基金,誰能配得上在“優績優酬”的規則下,拿到更高的管理費? 監管層提出,在未來一年內,引導管理規模居前的行業頭部機構發行浮動費率基金數量不低于其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發行數量的60%;對三年以上業績低于業績比較基準超過10%的產品,要求基金經理績效薪酬明顯下降。 這已不僅是對未來產品的新要求,同時也是為整個行業定下新的“生存法則”(為我們復盤現有主動基金表現提供了一個新的觀察標尺),下面就來篩選看看,哪些老基金“配得感”更強。 想拿更高管理費?沒那么簡單 想測算出哪些基金能配得上更高的管理費,就要理解監管層推行浮動費率機制的初衷——更有效率的把全市場選股、風格均衡、超額收益穩定的基金篩選出來。 也就是說,浮動費率機制的提出,監管層并不是只想改一個“收費模板”,而是想借此改變貨不對版、風格漂移的基金對投資者在挑選基金時帶來的干擾;在業績比較基準尤其是寬基基準的約束下,避免大量資金抱團某一板塊,減少押賽道、搶規模的短期沖動。 因此,在接下來的分析中,本文將基于浮動費率的核心邏輯,從全市場基金中篩選出長期業績持續跑贏業績比較基準、回撤控制能力顯著優于同類、且投資風格均衡穩定的主動權益產品。 對于公募基金而言,業績比較基準是產品的“及格線”,當前,主動權益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主要集中在滬深300、中證800、中證500等寬基指數,其中以滬深300為基準的產品規模接近市場一半。 在這樣的背景下,跑贏業績基準并不容易:單年度超越基準并不難,但要連續三年、五年穩定超越,卻是非常高的門檻。根據國投證券數據,截至2025年5月,近三年能夠跑贏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產品占比僅約30%,甚至有接近50%的產品超額收益在-10%以下。 財通證券的研究同樣印證了這一趨勢:2019-2021 年是主動基金“抱團”行情最盛時期,期間大多數產品能夠跑贏業績基準,但機構抱團瓦解后的2022-2024年,風格切換加速,每年僅有約20%的主動基金能持續跑贏業績比較基準。 也就是說,在牛市中,大多數基金可以借勢實現相對收益;但在震蕩市和下行周期,大多基金經理回撤控制能力有限,跑輸基準屢見不鮮。 中小公司比頭部跑贏基準的更多? 小周統計了一下近五年(2020Q2-2025Q2),能夠連續跑贏業績比較基準的主動權益基金。范圍覆蓋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僅統計A份額),其中,剔除了不滿五年、截至2025 年一季度末股票倉位不足50%的產品。據同花順數據,符合上述條件的樣本數量為1141個。 數據來源:同花順 制表:金融周觀察 結果顯示:在主動權益基金市場,能做到連續五年跑贏基準的產品是浮動費率時代的稀缺資源,僅有32只基金在近五年中每年都跑贏各自的業績比較基準,占比2.8%,如果進一步要求管理規模合并值在10億元以上,則產品僅有15只,占比僅1.3%。具備長期超額收益能力的基金經理。 從榜單結構來看,有幾個明顯特點:第一,中小基金公司的產品長期跑贏基準的數量更多。在這32只基金中,頭部基金公司僅占 31.25%,如南方基金、華泰柏瑞,更多的是金信、博道、永贏等中小型基金公司。也就是說,長期穩定業績非大公司專屬,中小公司在主動權益領域可以通過精細化策略實現突出表現。 第二,長期跑贏業績基準的產品多數團隊穩定,長期策略得以延續,只有少數基金波動較大。 這批基金在過去5年中,約41%的基金只經歷了2任經理,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投研團隊。 第三,投資風格更趨均衡,在榜單中,偏價值和均衡策略的基金經理占據大多數,他們較少押注單一板塊,而是通過行業輪動和龍頭集中配置實現長期穩定收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2只主動權益基金中,沒有一只基金的現任基金經理是2020-2021年那波“全民買基潮”中的明星經理。 回撤是更苛刻的考題 相較于超額收益表現,回撤控制則是對投資能力更為嚴苛的檢驗。其對組合風險抵御與凈值穩定性的要求,遠超單純跑贏業績基準帶來的挑戰。 數據來源:同花順 制表:金融周觀察 小周觀察這32只基金在2020-2024年期間的表現發現,其最大回撤均值為29.4%,中位數為27.1%,整體處于中性偏高水平。其中,有13只基金的最大回撤超過了30%,有1只控制在15%以內。 進一步分析后,我們引入“單位回撤收益”指標(五年累計超額收益/最大回撤率),發現部分基金雖累積收益可觀,但背后伴隨了顯著的波動與回撤;而另一些基金雖然收益并非最高,但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持續獲取超額回報,體現出更強的策略可復制性和實戰穩定性。 例如,而銀河基金的吳欣雨更是一位典型的防御型代表——他所管理的銀河君尚混合A回撤控制在9.8%的超低水平,在權益類產品中非常罕見。 還有老將胡中原,目前管理規模超400億,是唯一一個上榜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胡中原管理的大部分是債券型基金,表格中的兩只基金也是他管理的“唯二”靈活配置型基金。他持倉風格較為均衡,前十大重倉股大部分都是龍頭企業,踩雷的風險也較低。其中,華商元亨混合A五年累計超額收益為71.8%,最大回撤保持在19.9%以內,體現出極強的風格穩定性與多周期適配力。 再如景順長城滬港深精選股票A,前任基金經理鮑無可在管基金最大的特色,就是低波動率、回撤相對小,近些年也是深受各路資金青睞。不過鮑無可今年四月已經離職,當前該基金由張仲維單獨管理,張仲維投資風格具有明顯的成長屬性。從歷史業績表現來看,張仲維過往管理產品的收益能力較為突出,其能否在該基金上延續此前的低回撤與高收益表現,仍需進一步跟蹤驗證。
本文篩選舉例的這些老基金,并非浮動費率基金,僅僅是在嚴苛標準下看看,哪些“老基金”依舊脫穎而出,以此窺見“浮動費率”時代的“配得感”底層邏輯: 基金管理的價值,終將回歸長期能力本身。 當監管推動機制從募資導向向能力導向轉向,市場也在重新思考一個老問題——什么才是值得付出溢價的管理? 答案顯然不在一時的高光收益,而在穿越周期的穩健、清晰且可復制的策略執行力上。這是一個獎勵長期主義者的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