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的忙碌從不打烊,家有倆娃,“清閑”二字無從談起。
本打算回趟老家,父親卻執意要過來。我向來報喜不報憂,或許是老大住院我說好多了,父母看到才放心。
其實都過去了,真不必特意跑這一趟。母親電話里說:“去一趟,你們忙就別折騰回家了。”
老大這邊按療程治療,輸液、耳針加針灸三管齊下,基本恢復。
老大想打七針巴曲酶穩固,無奈就申請四針,醫生說多了也有副作用,昨天辦了出院,下午開始去門診做高壓氧艙治療。
雖說錯過了最佳治療期,恢復得還算不錯,只是還有點耳鳴,醫生建議繼續治療,一個月后復查。
這結果已足夠讓人欣慰——十天前,專家還曾判定他左耳聽力“沒救”,現在恢復了七八成,真得感謝上天眷顧。
2
老大這邊安頓好了,二寶也順利入園,父親在這兒待著覺得無聊,又惦記著家里的活,堅持要回去。
回去就回去吧,雖然想他們多待幾天,可又怕他們窺見我生活里的兵荒馬亂。
我們這代人好像總在兩端拉扯:對孩子掏心掏肺,未必能換來百分百的理解;
對父母滿心愧疚,卻永遠被他們當成沒長大的孩子牽掛著。
這個周末我才忽然想明白,原來我一直拼命想讓他們看到的“好日子”,不過是刻意藏起凌亂與無奈的體面。
今天讀羊洋姐的文章,說男人愛泡在股市里,未必是圖發財,而是那里能讓他們做主宰者,盈虧自負,更能全神貫注地忘掉現實瑣事——股市成了很多中年人的“精神避難所”,尤其能填補失業后的空虛。
寫文于我,或許便是這樣的存在。心煩時敲幾行吐槽,迷茫時碼一段感悟,該熬雞湯時就得熬,日子煩悶總得提提精神。
還有手機那端的你通過瀏覽帶來的數據,都是最實在的情緒價值。
3
曾幾何時,看到公號上“一篇文章賺多少錢”的標題,總會心生羨慕與憧憬。
兩年下來,早已不是當初的小白:不會再為這類標題盲目點入,更明白那些“靠寫文輕松變現”的說法,多半是收割流量的噱頭。
寫文很簡單,喜歡就動筆;但靠寫文掙錢,難如登天,因為那個紅利時代早已過去。
余華在書中寫到:自己幸運,趕上了八十年代初的好時候,若是晚兩年寫小說,或許還在拔牙。
深以為然。我們這代人,曾把空閑時間都交給小說和雜志,如今人們的碎片時間被短視頻、直播瓜分得所剩無幾。
公眾號有三千多萬,各號主閱讀量不高,未必是題材不行、文筆不好,不過是少了點機會和運氣。
所以啊,若把寫文當愛好,就像養花種草,本就不是為了掙錢,取悅自己就夠了。
4
人到中年,生活的瑣碎時常讓人喘不過氣,偶爾也需要點“心靈雞湯”來撐著。
沒有強大的心理建設,真容易陷進情緒的死胡同。
我偶爾也會鉆牛角尖,但總逼著自己往好處想:實在沒轍時,想想“至少身體健康”,就覺得沒什么坎兒過不去。
朋友說我愛笑,其實我只是藏不住情緒:高興了就開懷大笑,難過了也寫在臉上,又容易共情別人,也總被劇情戳中淚點。
正因如此,才更愛刷喜劇片——日子已經夠累了,讓自己開心點,才是最該放在心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