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種病癥。中醫認為,其發病與五臟失調、氣血津液不足密切相關,尤以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為病機。《素問·痿論》曰“腎主身之骨髓”“肝主身之筋膜”,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若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筋膜失養,則發為痿證。清代《醫宗金鑒》所載健步虎潛丸,具有滋補肝腎、強壯筋骨、益氣養血之效,臨床用于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痿證療效顯著。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浙江省新華醫院)主任醫師許超曾運用健步虎潛湯加減治療此癥,臨床收效頗佳,筆者有幸隨其侍診,現將驗案一則整理如下。 莫某,女,75歲,2025年3月15日初診。患者右膝抬起困難10余年,伴行走不穩,近半年來癥狀逐漸加重,伴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飲、夜寐欠安。納食尚可,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弱。查體:雙下肢肌力Ⅳ-級,肌張力正常,腱反射減弱,病理征未引出。5次坐起試驗18.6s,6米行走試驗12s,雙小腿圍33cm,小腿圍大于雙手合圍。骨密度檢測結果顯示,腰椎T值為-3.0;人體成分分析結果表明,體重62.2kg,全身肌肉量17.8kg,其中雙下肢肌肉量分別為5.04kg(左)和5.07kg(右),脂肪量27.8kg。 西醫診斷:肌少-骨質疏松癥。 中醫診斷:痿證(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 治則:滋補肝腎,益氣養血,強筋健骨。 方用健步虎潛湯加減:醋龜甲12g,鹿角膠5g,生當歸12g,生何首烏6g,鹽杜仲12g,牛膝12g,鎖陽10g,透骨草20g,熟地黃18g,人參片6g,煅自然銅20g,羌活6g,威靈仙15g,生白術10g,黑順片6g,生白芍10g,炒黃柏6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4月1日二診,患者訴雙下肢乏力稍有減輕,腰膝酸軟改善不明顯,夜寐欠佳,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守原方加桑寄生15g、續斷15g,以增強補肝腎、強筋骨之力。14劑,煎服法同上。 4月15日三診:患者雙下肢肌力較前改善,行走較前平穩,腰膝酸軟明顯減輕,頭暈耳鳴緩解,仍感神疲乏力,夜寐較差。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原方人參加至12g,以增強其補氣之力;加酸棗仁10g,既能補心肝之血以治本,又能斂心氣、安心神治標改善睡眠。14劑,煎服法同上。 5月2日四診:患者雙下肢肌力恢復至Ⅳ+級,行走基本正常,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消失,神疲乏力明顯改善,5次坐起試驗13.97s,6米行走試驗8.98s。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緩。人體成分分析結果表明,體重61.4kg,全身肌肉量19.0kg,其中雙下肢肌肉量分別為5.34kg(左)和5.45kg(右),脂肪量26.5kg。囑原方制成蜜丸,每次1平勺,每日2次,口服,以資鞏固。28劑。 按 本案患者老年女性,因右膝抬起困難10余年伴行走不穩就診,結合相關檢查,診斷為肝腎虧虛型痿證。該患者高體重與肌少癥并存,可稱之為“高體重型肌少-骨質疏松癥”,突破了對肌少癥與低體重相關的認知。 方用健步虎潛湯加減。方中醋龜甲滋陰潛陽、益腎健骨,鹿角膠溫補肝腎、益精養血,二者合用,陰陽雙補。生當歸活血養血,生何首烏補益精血,共助氣血生化;鹽杜仲、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鎖陽補腎陽、益精血;透骨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熟地黃滋陰補血;人參片大補元氣;煅自然銅散瘀止痛、續筋接骨;羌活、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生白術健脾益氣,促進氣血生化;黑順片溫補腎陽;生白芍養血斂陰;炒黃柏清瀉相火,以防補藥溫燥之性。諸藥配伍,共奏滋補肝腎、益氣養血、強筋健骨之效。 二診時,患者雙下肢乏力稍有減輕,但腰膝酸軟改善不明顯,夜寐欠佳,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此時雖癥狀改善有限,但守原方加桑寄生15g、續斷15g,增強補肝腎、強筋骨之力。 三診時,患者雙下肢肌力較前改善,行走較前平穩,腰膝酸軟明顯減輕,頭暈耳鳴緩解,仍感神疲乏力,夜寐較差,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原方人參加至12g以增強補氣之力,加酸棗仁10g補心肝之血、安心神。 至四診時,患者癥狀顯著改善,雙下肢肌力恢復Ⅳ+級,行走基本正常,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消失,神疲乏力明顯改善。對比初診,5次坐起試驗由18.6s縮短至13.97s,6米行走試驗從12s加快至8.98s;人體成分分析顯示,體重由62.2kg降至61.4kg,全身肌肉量從17.8kg增至19.0kg,其中雙下肢肌肉量左下肢由5.04kg增至5.34kg、右下肢由5.07kg增至5.45kg,脂肪量從27.8kg減至26.5kg,各項功能指標均得到提升。為鞏固療效,將原方制成蜜丸,體現了中醫守方有恒、隨證加減、鞏固療效的治療思路,契合“虛則補之”“緩則治本”的原則。 該醫案具有臨床特殊性與典型示范價值。患者以右膝抬舉困難、行走不穩為主訴,此類局部癥狀極易誘導臨床醫師聚焦膝關節退行性病變,而忽視全身性肌肉骨骼系統退行性改變。結合腰膝酸軟、神疲乏力等全身表現及骨密度、體成分分析結果,最終明確診斷,提示需建立系統性診斷思維,避免局限于局部癥狀的鑒別診斷。此外,患者高體重與低肌肉量并存的特殊表型,打破了肌少癥常與低體重相關聯的傳統認知框架,強調臨床工作中不能以單一體重指標評估疾病風險,應重視體成分分析在肌肉骨骼系統疾病診斷中的重要價值。 |
|
來自: 金壇區 > 《痿癥面癱肌肉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