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神希園」的第 1006 期 原創 在《黃帝內經》里有著這樣的說法,即“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關于脾胃健康的養護,一直以來都備受醫家關注,所以,在許多中藥方劑里,都少不了調養脾胃的藥材,比如,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很多經方里,均可見有養護脾胃之效的中藥材,盡管沒有直接成為方劑組成部分,但也會在煎煮時,進行酌量增減。 在金元時期,還出現了“脾胃派”,名醫李東垣更是創立了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諸多調理脾胃的名方;除此之外,近代名醫張錫純也同樣對脾胃養護格外看重,據說,張錫純在診治病癥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調理患者脾胃,之后再對癥治療。其實,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對脾胃十分重視,比如西醫的奧美拉唑,就是保護和修復胃黏膜的良藥,而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一妙方,在護胃方面,比奧美拉唑還要好,不僅是用于調理脾胃的特效良方,而且還是食藥同源的經典名方,它就是出自明代大醫陳實功的“八珍粉”。 ![]() 據說,在清代時,宮廷御醫就曾仔細觀察過這個藥方,認為八珍粉這個方子不過于寒涼,也不過于熾熱,是一個平和溫補的方劑,具有扶養脾胃的作用,甚至稱其為“醫中正道”,于是,御醫便將這個方劑送給了乾隆皇帝,這對于格外注重養生的乾隆皇帝來說,可謂是如獲至寶,而乾隆之所以會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想必這個方劑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既然此方名為“八珍”,那么這其中的八味藥材究竟是什么呢?據陳實功記載,這八味中藥分別是黨參30克、白術30克、茯苓50克、薏苡仁50克、蓮子肉50克、芡實50克、白扁豆30克以及山藥50克,將這些藥材研制成粉末后,用水送服即可,具有消食、健脾、祛濕的作用,是一個調養脾胃的經典藥方。 關于此方中的黨參,其實略有一些“爭議”,有些醫書認為,八珍粉里所用的應該是人參,但實際上,人參的補氣能力雖好,但很容易因補之太過而出現積滯,但同樣具有補氣作用的黨參卻藥性平緩,因此更加適合常人使用。 當然,如果體內氣機出現了嚴重不足,也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合理選用人參和黨參這兩味中藥材。黨參可以補充脾氣,讓脾胃更有力量,如此一來,便就能更好地發揮脾主運化的作用,此外,黨參還有一個妙用,那就是生津,在《藥性集要》里就有過記載,認為黨參“能補脾肺,益氣生津”。 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的能力,對于脾虛食少、泄瀉腹脹的人來說,此藥往往具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在《本草匯言》中,曾給予了這味中藥非常高的評價,認為白術“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既可以補充不足,同時還能幫助身體消化,以至于在不少調養脾胃的方劑里,幾乎都用到了這味中藥。 蓮子和芡實也能用于補脾,都有補中帶收的特性,可收斂、收澀,對于因脾虛導致的泄瀉,能起到很好地治療作用;由于此方是一個調理脾胃的藥方,如果脾胃功能出現了異常,那么脾主運化的職能便也會受到影響,如此便容易促使水濕病邪藏匿在體內,而濕氣過重,往往就會反過來影響脾胃,繼而形成惡性循環,而茯苓、薏苡仁這兩味利水滲濕的藥材,便可以祛除水濕,改善病癥,同時,茯苓還具有安神的作用,可以寧心安神。 那么,白扁豆在此方中的作用體現在何處呢?在《名醫別錄》用了四個字來概括,即“和中,下氣”,也就是說,此藥可以調和中焦,幫助消化;而最后的一味中藥材山藥,其作為藥食同源的代表,則具有健利脾胃的作用,可以補充脾陰,進而調理脾胃健康。 總得來說,八珍粉這個方子里的這幾味中藥基本上都是“奔著”脾胃去的,諸藥合用,共同起著“健脾胃、去濕氣、消食積、助消化”等作用,合理運用,能夠讓人“脾胃一好百病消”。雖然八珍粉的藥方組成簡單,但卻并非胡亂堆砌,這其中的診治思路非常清楚,每味中藥材都有自己的“職能”,且配伍精妙,能夠更好地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臨床運用得當,屢用屢效,妙不可言。
更多交流,↓關注視頻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