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國,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際,關帝精神如烈火燎原,成為激勵軍民抵御外侮的精神脊梁。“忠義”二字,不僅凝聚了全民抗戰的意志,更重塑了民族精神基因,使中華兒女在生死存亡之際迸發出驚人的勇氣與韌性。 從東北抗聯的密林深處到魯南臺兒莊戰役的硝煙戰場,從華北平原的烽火臺到西南邊陲的關帝廟宇,關帝“忠義”精神如金石銘刻,凝聚起全民抗戰的磅礴偉力。“忠義”二字,不僅化作將士們沖鋒陷陣的勇氣,更成為跨越黨派、階層的精神紐帶,在民族救亡的烽火中,鑄就了不屈的魂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為日軍鐵蹄之下,抗日志士們巧妙利用關帝廟的隱蔽性與信仰凝聚力,將其化作抗日聯絡的堡壘。據東北抗聯史料記載,楊靖宇將軍曾在關帝廟召開秘密會議,以關帝“忠義報國”之精神鼓舞士氣,部署游擊戰術。廟內神像前,戰士們以血為誓,將“忠義”與“愛國”徹底等同,使抗日將士視殉國為榮、降敵為恥。 此后十四年時間里,抗聯將士們穿梭于廟宇與山林之間,以關帝忠義精神為信仰,以東北各個關帝廟宇為陣地,在冰天雪地中書寫了抗擊侵略者的悲壯史詩。 東北抗聯的斗爭史,正是關帝精神與將士們抗日救亡信念的精神交織。 魏拯民將軍原名關有維,他以家鄉屯留縣的關帝廟為據點,開展抗日運動。這座小小的關帝廟,不僅是抗聯戰士的隱蔽之所,更成為凝聚人心的象征。廟內關帝端坐的塑像,仿佛在無聲地昭示著“忠義”二字的分量。 魏拯民協助楊靖宇將軍率部挫敗日偽軍1938年和1939年的秋冬季“討伐”,還指揮了大沙河等關鍵戰斗。在冰天雪地、缺衣少食的絕境中,將士們常以關帝“過五關斬六將”的勇毅自勉,哪怕凍餓交加,也絕不向敵人低頭。 1940年楊靖宇將軍壯烈殉國后,抗聯將士在濛江縣西山關帝廟召開慰靈祭大會,廟內的香爐旁,戰士們含淚誦讀祭文,將對英雄的緬懷與關帝精神中的忠誠相融合,立下“繼承遺志,抗戰到底”的誓言。此后,魏拯民接過指揮棒,帶領部隊繼續在林海中與敵周旋,關帝廟所象征的堅守精神,支撐著他們在最艱難的歲月里未曾放棄。 1938年臺兒莊戰役中,國民革命軍第31師師長池峰城將指揮部設于城內關帝廟。面對日軍精銳的猛烈進攻,池峰城深知士氣為決勝之本,遂以關帝忠義精神激勵將士。他在廟內關帝像前振臂一呼,親率敢死隊57人,于廟中宣誓。此情此景,令將士們熱血沸騰,最終以慘烈犧牲奪回陣地,為戰役勝利奠定關鍵。臺兒莊關帝廟的殘垣斷壁,至今留存著當年作戰地圖與池峰城圖像,無聲訴說著關帝忠義精神如何化作鐵血軍魂。 山西雁門關下的關帝廟,則見證了八路軍抗擊日寇的壯烈篇章。雁門關以“險”著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關帝廟就坐落在地利門西側,大殿正中的關帝坐像威嚴莊重,西側關平、周倉的站像更添肅穆。1937年,夜襲陽明堡和雁門關伏擊戰就發生在這座關帝廟腳下。 戰斗打響前,八路軍戰士常會來到廟前,對著關帝像默默立誓,將“保家衛國”的信念與關帝的忠義精神相連。戰士們依托雁門關的險要地形,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在關帝像的注視下,殿外的槍聲、爆炸聲與戰士們的吶喊聲交織,譜寫了一曲忠義壯歌。這座關帝廟,成為八路軍將士彰顯民族氣節的精神地標。 華南的廣東,關帝精神同樣滲透在抗日救亡的每一處角落。1938年,深圳市坪山地區的民眾為紀念“七七”抗戰爆發,在當地關帝廟前的廣場上建起了坪山七七紀念亭。這座關帝廟曾是當地行政機關的駐地,廟前的廣場本是民眾祈福、集會的地方,而在民族危亡之際,它成了宣傳抗日救亡的重要場所。 民眾們在這里聽抗日宣講、唱救亡歌曲,廟內的關帝像仿佛在凝視著每一個為家國奔走的人,讓“忠義”二字從信仰符號變成了行動指南。 汕尾關帝廟始建于明崇禎十年,1937年,鄭重受省委派遣回到汕尾港整頓黨組織,開展抗日救亡工作,他以汕尾關帝廟為聯絡點,秘密成立汕尾青年抗敵同志會。廟內的香火繚繞間,同志們傳遞情報、商議對策,關帝所代表的“忠誠”,成了他們堅守秘密、不懼風險的精神動力。 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在孤懸華南敵后的艱苦環境中,獨立發展壯大為擁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他們開辟的華南敵后戰場成為“敵后三大戰場”之一,、將士都以關帝“義薄云天”的精神相互鼓舞,哪怕面臨敵人的“掃蕩”與封鎖,也始終堅守陣地,守護著敵后的火種。 山西沁縣小東嶺村的關帝廟,更見證了國共合作抗日的珍貴時刻。1938年3月,為鼓勵和幫助友軍堅持山西敵后作戰,開展游擊戰爭,朱德、彭德懷在八路軍總部駐地小東嶺村的關帝廟召開東路軍高級將領會議。國共兩軍的高級將領齊聚廟內,共商御敵大計,廟內的關帝像靜靜矗立,見證著這一團結御敵、共赴國難的經典一幕。 會議期間,將領們講述關帝故事,強調“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道理,將關帝精神中的“忠義”升華為民族大義。此后,國共兩軍在山西敵后相互配合,取得了一系列戰斗的勝利,小東嶺村關帝廟也因此成為國共合作抗日的重要見證,關帝精神中的團結內核,在這一刻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 關帝精神作為抗戰時期的精神脊梁,其價值不僅在于戰場勝負,更在于重塑了民族的精神基因。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為關帝廟題聯云:“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在民族危亡之際,忠義精神如磁石般凝聚起全民抗戰的洪流。 近代中國抗戰救亡史,關帝精神如不熄之火,照亮了烽火連天的歲月。關帝廟宇為指揮中樞,關帝忠義精神為精神紐帶,關帝英雄事跡為信仰圖騰,使中華軍民在生死存亡之際,迸發出驚人的凝聚力與戰斗力。 關帝之名,早已超越歷史人物,化作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近代救亡的烽火長歌中,關帝精神凝聚了軍民的抗戰意志,鑄就了國家的不屈魂魄。此份精神遺產,非僅為歷史回響,更是激勵后人守護家國、捍衛尊嚴的永恒火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