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詩婕 編輯 / 張 南 設計 / 張 萌 試駕場上,保時捷工程師薩沙?尼森(Sascha Niesen)啟動電動卡宴原型車的“模擬換擋”模式。深踩加速踏板的那一刻,在他耳畔響起的不再是電機的高頻嗡鳴,而是逼真的V8發動機咆哮,配合著換擋撥片傳來的頓挫感。 “我在三月份試駕了一輛概念車。一開始我很抵觸,畢竟是人工模擬的換擋,總覺得會很假。可真開起來才知道,他們把細節做得太逼真了,那種手感和真的液力變矩器變速箱一模一樣。”尼森自己也一度難辨虛實。 打臉來得有些太快了。2024年,保時捷曾公開批評現代為IONIQ 5 N引入模擬換擋是“畫蛇添足”,保時捷開發車手拉爾斯·科恩(Lars Kern)在當時表示,他的團隊試駕過 Ioniq 5 N,但決定不在其純電動汽車上添加模擬換擋功能。 “我們會研究競爭對手的做法,但我們對此的看法始終是,為什么要把事情做得更糟?”他告訴澳大利亞《Drive》雜志,“沒有必要模擬過去,我們研究過這項技術,并不認為用它來讓電機感覺像內燃機有什么意義。” 電動時代,汽車“造假”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且有愈演愈烈之風,各種各樣的人造聲音通過外部揚聲器播放,模擬換擋也是其中之一。保時捷最新加入,燃油車時代王者的選擇似乎在告訴人們,渦輪增壓發動機換成雙電機之后,并不意味著要拋棄在賽道上令人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
65%不滿!福特靠專利破電車駕趣困局
對許多駕控愛好者而言,純電動車總少了傳統手動擋燃油車在高轉速下的駕駛快感。相關數據顯示,65% 的消費者認為其在駕駛趣味性上存在明顯短板。即便汽車的平順性、能效再突出,也難讓資深車迷找回與機械深度互動的激情。 需求催生動作,車企開始針對性破局。福特的專利布局正是典型代表。 今年3月,福特的“電動汽車換擋組件”專利通過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這套方案的巧思在于:保留了傳統手動擋換擋桿的實體形態,讓駕控愛好者能摸到熟悉的操控載體。核心則徹底脫離燃油車的機械連桿結構,轉而靠電子執行器驅動。換擋時的“路徑”不再由物理結構固定,而是全憑軟件定義“虛擬軌跡”。 具體到體驗上,既能精準復刻6速H型擋的復古操控邏輯,讓用戶找回“掰擋桿入位”的機械記憶;也能切換成序列式賽道擋,適配激烈駕駛時的快速換擋需求。換擋時的阻力大小、震動反饋強度,甚至擋位咬合瞬間的細微質感,都能通過系統調整,滿足不同用戶對“手感”的偏好。 更關鍵的是,它絕非只做表面功夫的“花架子”。電子執行器不只是模擬換擋動作,還能直接聯動車輛動力控制系統,調整電池電能輸出節奏、控制電機扭矩釋放時機,讓動力響應與換擋操作精準同步。動作與動力同頻的設計,戳中了手動擋愛好者的“操控參與感”需求。 關于福特電動手動擋的量產狀態,目前尚無官方信息。有消費者認為,若福特未來推出純電動Mustang跑車(非 Mach-E)或高性能電動小鋼炮,這項技術大概率會同步應用。前者延續了Mustang家族的運動血統,后者瞄準追求駕駛樂趣的年輕群體,都能最大化發揮模擬換擋的價值。 一旦搭載,不僅能填補“電動性能車無手動體驗”的空白,還可能吸引一批因不舍手動擋而猶豫換電車的消費者,進而為新車帶來可觀的銷量增量。
從“吐槽”到“真香”,車企巨頭集體入局
車企對模擬換擋的態度,已從分歧轉向集體發力,且每家都拿出了差異化的方案。 去年現代的技術區別在于,保時捷不只是模擬換擋頓挫,還嘗試復刻旗下V8發動機的聲浪,并根據電動車更寬的轉速區間重新調音。 保時捷強調,這不是強制配置,而是為客戶提供“選擇權”。這套模擬換擋與聲浪功能,本質是在傳統與未來間尋找平衡,確保電動化后的保時捷,仍能讓駕駛者感受到品牌獨有的駕駛激情與個性。 豐田的探索則更早。2022年,豐田就已在雷克薩斯UX300e上實驗“虛擬手動系統”:不僅配備6速手動變速箱、離合器踏板與換擋桿,還通過傳感器與計算機聯動,精準還原燃油車換擋細節。從發動機噪音、轉速表變化,到離合器操作不當時報出的熄火、上坡起步倒退等 故障,讓駕駛者沉浸式體驗傳統駕駛場景。 法拉利通過專利打造“虛擬發動機+換擋”組合,既用電機模擬燃油機扭矩特性,又靠揚聲器復刻經典V12聲浪,還支持自定義調節。 現代則在2025款IONIQ 5 N上搭載E-shift撥片,模擬8速雙離合的換擋節奏。手動模式下還可以故意調整功率輸出制造換擋沖擊,待虛擬轉速表達紅區時,“斷油”音效更是拉滿賽道氛圍。 從豐田、福特到現代、保時捷,車企的集體行動背后,無一例外地聚焦小眾卻高忠誠的駕駛愛好者群體。 對那些從燃油車時代就偏愛手動操控的消費者來說,這套系統不只是機械動作的復刻,更是情感延續的紐帶。讓他們在擁抱電動車環保、高效優勢的同時,不必徹底告別熟悉的換擋節奏與操控樂趣。
“反效率”設計為何受寵? 模擬換擋技術的車企邏輯
從工程與效率的角度看,電動車其實并不需要模擬換擋,這似乎是一個“反效率”的買賣。 單擋減速器的傳動效率已經高達97–98%,而電機寬泛的高效工作區間足以覆蓋從低速啟停到高速巡航的大多數工況。相比之下,燃油車發動機的高效區間非常狹窄,必須依賴多擋變速器來“兜住”動力輸出。 而在電動車上引入多擋或模擬換擋,意味著額外的摩擦損耗、硬件成本和安全驗證復雜度。正因如此,主流電動車幾乎一律采用單擋方案。 薩沙?尼森也承認,從工程角度來看,給電動汽車設置假換擋點毫無意義。這和拉爾斯·科恩(Lars Kern)去年給出的理由如出一轍,他認為假換擋只是在模擬過去的東西。 然而,車企的邏輯并不止于工程本身。從商業和戰略層面看,這項技術承載著多重考量。 首先,它常被投放在高性能或運動化車型上,作為一大營銷亮點,拉高產品溢價。例如保時捷Taycan引入模擬換擋功能,提供了“推送加速”按鈕,短時間內提升功率輸出,增強駕駛的激情。 從營銷角度來說,這不僅是Taycan的核心配置亮點,更傳遞出“即使進入電動時代,保時捷依然堅守運動基因”的主張,讓高性能從參數層面轉化為可感知的駕駛體驗,助力Taycan在高端電動車市場站穩腳跟,鞏固保時捷作為“運動豪華品牌”的溢價能力。 “保時捷是一個非常注重情感的品牌。視覺、聽覺和觸覺都是駕駛體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你不能僅僅把V8發動機的聲音強加給一輛汽車,就期望它能帶來同樣的駕駛體驗,卡宴電動汽車的工程師們深知這一點。”尼森的解釋中透露了保時捷的計劃。 此外,在電動車普及的初期階段,車企需要讓用戶逐步適應新的駕駛邏輯,模擬換擋正是承上啟下的橋梁。 超過百年的燃油車駕駛體驗,已經讓“換擋”的概念成為肌肉記憶。突然移除這一環節,會讓許多初次接觸電動車的用戶不知所措。模擬換擋提供了一個熟悉的操作界面和邏輯,讓用戶能夠以自己熟知的方式與新車進行交互,降低上手難度。 汽車高級編輯埃茲拉·戴爾(Ezra Dyer)在其評測中所說:“聽覺是一項實用優勢,模擬換擋的聲音遠比電動車減速時發出的類似吸塵器拔掉電源的聲音更令人興奮。” 對于年輕一代消費者而言,他們可能沒有燃油車駕駛經驗,但通過模擬換擋技術,依然能體驗到“人車交互”的樂趣。這為整個行業探索電動化時代的駕駛體驗標準提供了方向,推動市場從關注“續航、加速”向關注“駕駛體驗、情感價值”升級。 汽車專欄作家烏特卡什·蘇德(Utkarsh Sood)就寫道,“雖然不想面對,但當內燃機最終走向滅絕的那一天到來時,我寧愿體驗那種虛假的手動換擋的感覺,畢竟應該讓孩子們看看過去是如何駕駛的。” 在電動車性能普遍過剩的當下,單純的“快”已無法形成差異化,如何快得有趣、快得有性格成為了新的競爭高地。 模擬換擋技術恰好為這一需求提供了突破口,讓不同品牌能調配出獨有的“換擋性格”:有的品牌模擬雙離合變速箱的干脆利落,換擋銜接干脆不拖沓;有的則偏向序列式變速箱的暴力沖擊,帶來更強烈的駕駛沉浸感。讓駕駛體驗不止于速度,更帶著品牌獨有的印記。 模擬換擋或許永遠成不了電動車的剛需,它更像車企的一次重要試探。在“追求極致效率”與“保留駕駛情感”之間,找到平衡的支點。 未來,即便內燃機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當駕駛者撥動換擋撥片,聽到熟悉的聲浪、感受到真實的頓挫時,那份屬于駕駛的激情與記憶,依然能被喚醒。這不是對過去的執念,而是電動車在科技中,保留人文溫度的關鍵。 畢竟,人們買的從來不止是一輛車,更是一段與速度相伴的情感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