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脈候 關上沉,心痛,上吞酸。(《脈經》) 寸口脈緊,寒之實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同上) 源由證治諸說 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病源論》) 夫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食后噫醋吞酸,皆宿食證,俗謂之咽酸是也。(《三因》) 噫氣吞酸,噯宿腐氣,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日間無事者,亦有膈間常如酸折(折當作蜇,蜇,螫也),皆飲食傷中脘所致(文有訛脫),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麥 各半錢,或八味平胃散。(《要訣》) (按∶八味平胃散,據《類方》系《三因》濃樸、升麻、射干、茯苓、大黃、枳殼、甘草、芍藥水煎者,似不與證協,恐是別方。) 人之飲食在胃,惟速化為貴。若胃中陽氣不衰而健運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則其化必遲,食化既遲,則停積不行而為酸為腐,此酸即敗之漸也。故凡病吞酸者,多見飲食不訣,自食有不快,必漸至中滿痞膈泄瀉等證,豈非脾氣不強、胃脘陽虛之病,而猶認為火,能無誤乎。(《景岳》) 噫氣虛實 噯氣者,即《內經》之所謂噫也。此實脾胃之氣滯,起自中焦而出于上焦,故經曰上走心為噫也。凡人之飲食太飽者,多有此證;及飲食不易消化者,亦有此證。但太飽作噯者,此系實滯,治宜行氣化食。食不消化時多虛悶作噯者,此系胃氣虛寒,治宜溫補。若痰火作噯者,亦或有之。但停痰必以胃弱,胃弱多因無火,此當詳辨脈證而酌治之也。(《景岳》) 氣盛實噯,食罷噯轉腐氣,甚則物亦噯轉,多傷食濕熱所致,二陳湯加蒼術 2、神曲、麥芽、姜炒黃連。不因飲食而噯者虛也,蓋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俱能發噯,六君子湯加沉香為君,濃樸、蘇子為臣,吳萸為佐,甚者靈砂以鎮墜之。(《入門》) 吞酸吐酸之別 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間,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吐酸者,吐出酸苦之水。皆由胃氣不行,脾氣不運,飲食痰涎津液俱化為水,郁而少久以成酸也。(《繩墨》) 吞酸之與吐酸證有三種∶凡喉間噯噫,即有酸水,如醋浸心,嘈雜不堪者,是名吞酸,即俗所謂作酸也,此病在上脘最高之處,不時見酸而泛泛不寧者是也。其次則非如吞酸之近,不在上脘而在中焦胃脘之間,時多嘔惡,所吐皆酸,即名吐酸而渥渥不行者是也。又其次者,則本無吞酸吐酸等證,惟或偶因嘔吐,所出或酸或苦,及諸不堪之味,此皆腸胃中痰飲積聚所化氣味,每有濁惡如此,此又在中脘之下者也。但其順而下行,則人所不覺;逆而上出,則喉口難堪耳。凡此三者,其在上中二脘者,則無非脾胃虛寒、不能運化之病,治此者非溫不可。其在下脘偶出者,則寒熱俱有,但當因證以治其嘔吐,嘔吐止則酸苦無從見矣。(《景岳》) 病變翻胃膈噎 吞酸,小疾也,然可暫而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翻胃之漸也(《匯補》作膈噎反胃之漸也)。語曰∶毫末不斫,將尋斧柯。是故慎之。(《方考》)(按∶《百問》亦曰∶吐酸日久,漸成翻胃。) 族妹經不行者八十日,每飲食入腹,即疼痛,必盡吐出乃止,居常亦吐酸水,上焦熱,下焦寒,大便半月始一行,食飲不進者四十日,六脈皆數,左滑右軟弱。妹能事者,以其夫多病,且不諳世故,由是悒悒,病從思慮而得,恐成膈癥。今大便燥結,吐酸,乃膈之征,急宜拂慮,庶藥有功。先與丁靈丸(按∶此當是香靈丸,用丁香、辰砂、五靈脂,用狗膽汁或豬膽汁丸)一粒而吐止。繼用溫膽湯加姜、連,痛吐全安。改以二陳湯加香附,條芩、山梔仁、丹參、砂仁,調理兩月,經行,大便始潤而膈癥斯不作矣。(《赤水》) 溫中消導諸方(溫利) 治噫酢咽方。(《千金》)(按∶即吳茱萸湯)《醫心》 2【《醫心》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峰創作的醫學人文著作,2023年由華齡出版社出版,為《暖醫》的姊妹篇。該書分為醫心、醫患、醫者等六章,通過醫患故事探討醫療人文關懷,獲鐘南山等七位醫學專家聯名推薦。書中強調"醫者需醫人之心"的理念,收錄了《醫生的眼淚為誰流》等30余個真實案例,配有漫畫插圖增強可讀性。同名紀錄片《醫心》2019年在央視播出,記錄了六家三甲醫院的真實醫療場景,展現醫護人員的職業精神】∶《醫門方》于本方加橘皮。 《廣濟》療常吐酸水,脾胃中冷,茯苓湯方。 茯苓(十二分) 橘皮(十二分) 白術(八分) 人參(六分) 桂心(六分) 甘草(八分炙)紫蘇(十分) 生姜(十二分) 檳榔(七枚)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未好瘥,三兩日更服一劑,老少取微利。(《外臺》) 又療嘔吐酸水,結氣筑心,白術散方。 白術(八分) 茯苓(八分) 吳茱萸(四分) 橘皮(六分) 蓽茇(四分) 濃樸(八分炙) 檳榔(十分)人參(六分) 大黃(十分)上九味搗篩為散,空腹煮姜棗湯服方寸匕,日二服,漸加至二匕半。覺熱,服少飲食三兩口壓之。(同上) 又療吐酸水,每食則變作醋水吐出,檳榔散,于本方去白術、吳茱萸、濃樸、大黃,平晨空腹,取生姜五大兩合皮搗,絞取汁,溫,內散方寸匕,搗調,頓服之,日一服,漸加至一匕半。 《延年》增損承氣丸,療胸脅支滿,背上時有一答熱則痛,腹脹多噫,醋咽氣逆,兩脅滿,并主之方。 前胡(七分) 枳實(七分炙) 桂心(五分) 干姜(五分) 吳茱萸(五分) 茯苓(四分) 芍藥(六分)濃樸(十分炙) 橘皮(十分) 大黃(七分)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上十一味搗篩為末,納杏仁脂中研調篩,度蜜和丸,每服食后少時,酒飲任性,初服七丸如梧子,以氣宣下泄為度。(同上) 治上氣冷氣,噫醋吞酸,吐沫嘔逆,不思飲食,半夏丸 2【半夏丸是一種中醫方劑,主要用于治療噯氣、吞酸、嘔吐等癥狀。根據《圣濟總錄》記載,半夏丸由半夏、丁香、干姜三味藥組成,具有溫中降逆、和胃止嘔的功效,適用于上氣冷氣引起的噯氣吞酸、嘔吐清水、食欲不振等癥狀。現代臨床也用于治療胃炎、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需注意陰虛燥咳或痰熱內盛者不宜使用】方。 半夏(湯浸去滑焙干二兩) 丁香(半兩) 干姜(炮裂一分)上三味搗羅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木瓜鹽湯下,不拘時。(《圣濟》) 曲術丸,治中脘有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噯宿腐氣者。 神曲(炒三兩) 蒼術(泔浸三宿洗凈干炒一兩半) 陳皮(一兩)上為末,生姜汁別煮神曲末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下,無時。(《三因》) 五百九,治宿食留飲聚積中脘,噫臭吞酸,心腹疼痛,并療中虛積聚,及臟腑飧泄,赤白痢下。(同上) (方附《胃反》疏里諸方中。) 加減安胃湯,治脾胃虛寒,嘔吐酸水。 藿香 吳茱萸(各一錢半) 人參(二錢) 陳皮(三錢) 蒼術(二錢)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統旨》) 十味保和湯,治胃氣虛而滯,作噯。(《醫統》)(按∶即香砂六君子湯加藿香、木香。) 勻氣丸,治氣虛濁升多噯。 草豆蔻 橘皮 沉香 人參(各五錢) 益智仁 檀香 大腹子(各一兩)為末,飯丸梧子大,每八十丸,淡姜湯下。(《入門》) 治食后吐酸水,用干姜、吳茱萸各二兩為末,每服方寸匕,酒調服,日二服,胃冷服之立效。(《保元》) 汪(二十),壯年飲酒聚濕,脾陽受傷已久,積勞饑飽,亦令傷陽,遂食入反出,噫氣不爽,隔拒在乎中焦,總以溫通鎮逆為例。 白旋復花 釘頭代赭 茯苓 半夏 淡附子 淡干姜(《臨證指南》)清火調停諸方 噯氣,胃中有火痰。 南星 半夏 軟石膏 香附子 炒梔子上為丸,或作湯服之。(《丹溪》)《回春》生姜三片,水煎,名星半湯。 破郁丹,治婦人噯氣胸緊,連十余聲不盡,噯出氣,心頭略寬,不噯即緊。 香附米(醋煮四兩) 梔子仁(炒) 黃連(姜汁炒二兩) 枳實(麩炒三兩) 檳榔(一兩) 莪術(一兩) 青皮(去白一兩) 栝蔞仁(一兩) 蘇子(一兩) 上共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滾水送下。(《回春》) 咽酸方。 茱萸(五錢去梗煮少時浸半日曬干用) 陳皮(五錢) 蒼術(七錢半泔浸) 黃連(一兩陳壁土炒去土)黃芩(五錢陳壁土炒去土)上為末,神曲糊為丸。(《丹溪》) (按∶丹溪曰∶吞酸者,濕熱郁積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間,宜用茱萸順其性而折之。又曰∶反佐方,用黃連、吳茱萸各炒用。)《統旨》清胃湯,治胃熱吐酸,于本方加茯苓、甘草。(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茱不用。) 茱連湯,吞酸,胸中無奈,或噯腐臭主之。 橘皮(一錢五分) 半夏 神曲 蒼術(各一錢) 黃連(六分) 蘿卜子(炒五分) 茯苓(一錢二分)香附子 山楂子(各八分) 生姜(七片) 吳茱萸(四分和黃連炒)食前服。(《原病集》)《回春》 蒼連湯,于本方去蘿卜子、香附子、山楂子,加砂仁、甘草。 食積吞酸,或噯腐氣,以香砂二陳湯,加蒼術、神曲,麥 、炒黃連主之。(《原病集》)黃連制附丸, 治氣虛膈塞吞酸。 川黃連(姜汁炒一兩) 川附子(火煨去皮七錢)上為末,神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淡姜湯下。(《心統》) 參萸丸,治濕而帶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向導,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一料) 吳茱萸(一兩制)上為末,飯丸。(《丹溪》) 食物作酸,蘿卜生嚼數片,或生菜嚼之亦佳,絕妙。干者、熟者、鹽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瀕湖集簡方》)(《本草綱目》 2【《本草綱目》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歷時27年編撰的藥物學巨著,成書于1578年。全書共52卷,收錄藥物1892種(新增374種),附方11096首,采用"綱目體"分類法,將藥物分為16部60類,涵蓋植物、動物、礦物等領域。書中詳細記載了每種藥物的形態、性味、功效及臨床應用,并糾正了前人記載的許多錯誤。該書被譽為"東方藥物學寶典",2011年入選聯合國《世界記憶名錄》,達爾文稱其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書中記載的黃連、吳茱萸等藥物與上下文提到的"噫醋""吞酸"病癥相關,體現了其臨床實用性】) 調攝法 所以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膩者,是謂能令陽氣壅塞,郁結不通暢也。如飲食在器,覆蓋熱而自酸也。宜餐 食菜蔬,能令氣之通利也。(《原病式》) ![]() 本文摘自網絡公眾號:九州香主耕杏林 原文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9kZHkZ0BWnhLPt6iaYrjDQ (發表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富力灣小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