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無求,便是仙鄉》 晨鐘在山坳里漾開時,老道長正蹲在菜畦邊拔草。露水打濕了他的道袍下擺,他卻渾然不覺,指尖捏著一株沾泥的蒲公英,眼里盛著與晨光同溫的笑意。小徒弟在一旁跺腳:“師父,城里的香客又送來了金香爐,說要換您那尊陶制的老君像呢!” 老道長直起身,把蒲公英丟進竹籃:“金香爐沉,陶像輕,輕的東西才好捧在心上?!?br> 這世間的煩惱,大抵都起于“想要”二字。孩童想要糖糕,書生想要功名,商人想要金玉,帝王想要長生。欲望如藤蔓,初時只繞著指尖,稍不留意便纏上心頭,勒得人喘不過氣來?!兜赖陆洝防镎f“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是叫人困守原地,而是讓人在奔涌的欲海里,守住一根定海神針——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更知道什么是該放下的。 見過漁翁在江邊垂釣,釣線彎成優美的弧,卻遲遲不拉起。問他為何,答曰:“鉤上有魚,水里也有魚,夠今晚的菜就好,多了反而累著船?!彼闹窈t里躺著兩條尺把長的魚,鱗光在夕陽下閃,像盛著一簍子的知足。這便是常樂的滋味:不是擁有全世界,而是懂得全世界里,有一樣東西恰好屬于自己,便已足夠。 可擺脫欲望,從來不是簡單的“不要”。那是一場與自己的角力,要在“想要”冒頭時,先問一句:這是心的聲音,還是眼的貪念?有人為了虛名,把日子過成了戲臺,濃妝重彩地演給旁人看,卸了妝才發現,連自己本來的模樣都忘了。真正的修行,是在人聲鼎沸處守住本心,在錦衣玉食前看清所需,像山間的竹,風來不折,雨來不腐,只守著一寸土,向上生長。 世人總說“修行成仙”,以為仙是騰云駕霧、長生不死??杉毾肽切┍粋鳛橄扇说?,哪一個不是把日子過成了減法?陶淵明采菊東籬,把功名減成了一束菊;林逋梅妻鶴子,把紅塵減成了一窗雪。他們的“仙”,不在云端,而在心頭——心頭無掛礙,眼底有清明,便活成了自己的神仙。 老道長把陶制老君像擦得锃亮,小徒弟又來報:“香客說愿出百兩黃金,求指點成仙之道?!?br> 老道長指著院角的青苔:“你看這青苔,不要陽光,不要沃土,只借著墻縫里的一點濕氣,便綠得自在。人若能學它,少些'非要不可’,多些'有便足矣’,心就輕了。心輕了,走在路上,腳下便像踩著云——這便是成仙了?!?br> 暮色漫進院子時,金香爐被抬走了,陶像在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小徒弟忽然懂了,所謂仙鄉,不在遠山云海,而在每一個“夠了”的瞬間里。心若無求,陋室也是天宮;人若知足,尋常日子,也能開出仙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