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華夏文明肇始之初,已有圣王垂拱而治,心法相承。昔者堯帝禪位于舜,不以玉帛相授,而以心印相傳。十六字真言如星火爍空,照亮華夏文明的精神航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乃治國平天下之圭臬,更是修身立命之根本。數千載而下,其言愈古,其理愈新。 【原文】人心惟危 【譯文】人心變幻莫測如臨深淵 “惟”字在此作語助詞,強化陳述語氣。《尚書》中多見此種用法,如“百僚師師,百工惟時”。“危”字從厃從卪,象人立于崖畔之形,本義為高處而懼,引申為不穩定狀態。 昔周公制禮作樂,正是洞察人心易流于私欲。觀歷代治亂興衰,莫不由人心向背所致。修身者當時時返觀內照,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察識意念之萌動。見利而起貪心,遇挫而生怨懟,皆當以戒慎之心待之。譬如操舟于激流,必先穩其舵楫;馭馬于險徑,須得勒其銜轡。此謂“治人心如烹小鮮”,不可輕慢,不可強為。 【原文】道心惟微 【譯文】天道精微難見若觀渺塵 “微”字從彳從敳,取幽隱難明之意。《說文》釋為“隱行也”,《中庸》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正與此同趣。 天道運行無聲無臭,然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舜耕歷山時觀天象察地宜,乃知敬天授時之道;禹治洪水乃順水性,疏壅導滯終成其功。凡人處事當觀物之理,察事之機。如農人觀云識雨,醫者望聞問切,皆在細微處見真章。昔者庖丁解牛,目無全牛而刃游虛隙;輪扁斫輪,得心應手而口不能言。此皆體道微茫之妙境。 【原文】惟精惟一 【譯文】專精守一方能通達至理 “精”字從米從青,本義為擇米之純,《易經》謂“精氣為物”即取其純粹義。“一”字在道家為“道生一”,在儒家為“理一分殊”,皆指根本之道。 大禹治水十三載,三過家門而不入,此精一之功也;孔子學琴于師襄,曲數進而益求精,乃得文王之神。古人制器尚象,必專心致志: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皆由專致精而通于道。今人修業進德,當效梓慶削木為鐻,齋七日忘四肢形體,然后入山林觀天性,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原文】允執厥中 【譯文】誠持中道始可安守根本 “允”字從亠從兒,《爾雅》釋為“誠也”,《尚書》常見“允迪厥德”之語。“中”字象旗旒之形,取居中得正之義,堯舜以來視為道統精髓。 商湯制權衡而立鈞軸,周公設官分職制禮作樂,皆執中之道。昔舜納言設謗木,明堂四門開闊,廣視聽于四方;禹聞善言則拜,湯用人惟己改過不吝,此皆允執厥中之典范。處世當如懸衡知平,設規知圓,不偏不倚。若孔子之溫而厲,威而不猛;似《洪范》之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此十六字如連環鎖扣,相生相成:識人心之危,故能惕厲奮發;悟道心之微,乃可格物致知;修精一之功,方得純一不雜;行執中之法,終至從容中道。四者融貫,如四季之循環,如五行之生克,構成華夏文明特有的心性之學。 昔者舜帝躬行此道,耕歷山則歷山讓畔,漁雷澤則雷澤讓居。二十以孝聞,三十登庸,五十攝政,終至垂衣裳而天下治。其施政設象刑而民不犯,作五弦琴而歌南風,正是危微精中之妙用。后世周公制禮,孔子述六經,漢唐經師注疏,宋明大儒講學,莫不以此十六字為心印。 今人處世,雖未必臨廟堂之高,然此心法日用不離:見利益之爭而知止,是謂“惟危”;察事理之幾而明辨,是謂“惟微”;專一藝而臻化境,是謂“精一”;處萬事而得其宜,是謂“執中”。若能時時體察,念念修持,則在家可齊家,在國可治國,平天下亦不過由此推廣而已。 千年心法如明月在天,雖陰晴圓缺而清輝不改。堯舜之道不在高遠,就在人心轉念之間;圣王之功不在外求,系于方寸操存之際。誠能沉潛反復,身體力行,則雖居現代都市,亦可行古道于今朝;雖處紛繁世事,亦可守真心于塵世。如此方不負圣王傳心之旨,方得受用終身之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