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波士頓大學社會學院曾請來一批35到45歲的人,請他們講述一件工作中印象最深的煩心事。 實驗按照他們自述時的高頻詞,將其分成了兩撥。 一撥人提及過去多以“都過去了”“我也學到很多”作總結; 另一撥人在講述時掛在嘴上的則是“我真倒霉”“這都怪他”…… 研究人員發現,前一撥人大多是大學教授、律師,或是企業高管,而后者要么沒有工作,要么還在最基礎的崗位掙扎。 媒體人張麗俊有個觀點我很認同:“眼里只有事”還是“眼里只有我”是判斷一個人職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 比起索要情緒價值,優秀的人更關注如何解決問題,以及自己學到了什么,因此能力越來越強,職場越走越順。 自哀自憐者自困,自省自強者自渡。 真正成熟的職場人眼里只有價值沒有情緒,只有感恩沒有抱怨。 01 2019年蘇寧電器曾發起一項“1200計劃”。 打算從各校優秀畢業生中挑選人才,用兩三年的時間將他們培養成企業的中層領導。 實習生林南因為簡歷突出被公司看重。 但她剛入職不久,就讓同事們大跌眼鏡。 正式上班之后,她經常像無頭蒼蠅一般無所適從。 有次節日大促,同事都在沒日沒夜趕業績,她卻偷偷去衛生間躲懶補覺。 領導看不下去批評了她兩句,她一下就破防了,開始哭訴: 一會說自己是新來的,同事們都不主動幫自己; 一會又是說工作節奏太快,讓她感覺很有壓力…… 領導聽完反問她說:“那你有沒有想過主動去學習,努力去適應呢?” 林南努了努嘴,沒有講話。 不久后她就揣著滿腹委屈,向公司提出了離職。 查理·芒格說過:工作中最有毒的一種情緒就是委屈,它是對自己最嚴重的迫害。 每份工作都不可避免會讓你疲憊,讓你痛苦,但因委屈產生的自憐會讓人陷入一種負循環。 久而久之你會喪失行動力,徹底失去成長的可能性。 想起我自己的一段經歷。 畢業后我曾到一家雜志社工作。 帶教編輯是個老油子,每次都把最吃力不討好的任務交給我。 頂頭上司經常逐字逐句把我的文章貶得一無是處,一篇稿子反復修改十幾遍他才能點頭通過。 我打電話給父親大倒苦水,父親聽完后卻說: “你拿著實習的薪水,卻學到了人家正職編輯全部的看家本領,你該珍惜啊; 你以為你的上司在刁難你,其實人家在花自己的時間指導你,你該感恩啊。” 這一番話點醒了我。 此后我不再怨懟,認真做好每一次采訪,虛心接受每一個修改意見,專注打磨好每一篇稿件。 一段時間后,那個“刻薄”的上司也說出了許多贊許的話。 后來我一步步從實習生做到了總編輯,我發現我的成長就始于這次轉念。 我很認可一句話:小人是化了妝的貴人,困難是被包裹著的饋贈。 停止抱怨,你從小人身上也能看到其長處,學習轉化為自己的優勢; 凡事感恩,你從挑戰中也能發現機遇,不放過每個歷練自己的嘗試。 當你把“這件事為什么要發生在我身上”,轉變成“這件事要教會我什么”時,工作上的每個攔路虎,都會成為你精進路上的一個階梯。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02 《正念的力量》中寫過紐約某上市公司高管伯倫的故事。 伯倫剛參加工作時曾遇到過一位脾氣暴躁的上司。 他動不動就訓人,常常把實習生們罵到崩潰。 對此伯倫的同事們總是滿腹牢騷,甚至會私下議論詆毀他。 與上司交流工作時,同事們有的戰戰兢兢害怕被罵,有的面無表情冷漠相對。 唯獨伯倫心平氣和地干活,有時還微笑地向他示好。 試用期結束后,和伯倫一起的共有4位同期實習生,只有他一人留下。 上司問伯倫:你為什么對我沒怨言? 伯倫答到:因為我知道你是出于好意,我非但不怨您,還很感激您,如果沒有你的批評,我不可能進步得這么快。 上司聽后很是滿意,開始重點培養他,更加嚴厲地要求他。 而伯倫也始終心懷感恩,毫無怨言地跟著上司學習。 短短兩年的時間,他就成長成獨當一面的中層領導。 一門心思成長的人,是沒有玻璃心的。 因為他知道批評也好,指責也罷,都是對自己的補充,而不是對他個人的否定。 工作中我們都會遇嚴苛的上司,難纏的客戶,棘手的難題…… 你若消極應對,每多一分鐘抱怨,就少一分鐘解決問題,每多一分鐘自憐,就少一分鐘成長。 《終身成長》一書中有個公式:痛苦+反思+感恩 = 蝶變。 不如心懷感恩,把上司對你的批評當作對你的重視,把客戶對你的要求當作對你的期待,把難解的問題當作對你的考驗。 這種正向念頭就會創造出一個正向磁場,把你所有行為都帶入一個良性循環,讓你把工作中的坎坷都走成坦途。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03 滴滴創始人程維創業的時候,曾信心滿滿地拿著自己的策劃給朋友王興看。 只見王興瞧了一眼后眼皮都沒抬,便冷冷冒出兩個字:“垃圾!” 程維失落地離開了。 事后王興覺得自己說得有點過分,打電話向程維道歉。 誰知電話剛撥通,他還沒開口程維就說:“我想了一路,終于琢磨明白這份策劃哪里垃圾了。我覺得不是這個創意垃圾,是我做得太垃圾了,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完善!” 王興很詫異:“你沒生氣?” 程維說:“沒有啊,我就是一直在琢磨到底哪兒垃圾?琢磨了一路,現在終于有點眉目了。謝謝你啊。” 這件事讓王興認定他此后必大有可為。 結果不出所料,程維帶著滴滴一路過關斬將,最后在2021年于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創造蘋果商業帝國的喬布斯,在傳記作家艾薩克森筆下是“冷靜到異乎尋常”的形象。 梁汝波在提到字節跳動CEO張一鳴的時候說:“他非常克制,你很難從他身上看到消極情緒。” 那些在職場拿到大結果的大牛,都是情緒穩定到可怕的存在。 心理學家曾將人的價值觀,分為“弱勢價值觀”和“強勢價值觀”兩類。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 持弱勢價值觀的人,習慣用情緒的宣泄來對抗問題,遇事總是逃避,愛找各種借口。 結果只能在抱怨中不斷消耗自己的能量。 而持強勢價值觀的人,不會哪怕一分鐘在情緒消耗上,他的注意力全在解決問題上。 你要明白,職場不需要遇到問題只會哭鬧推諉,索取情緒的“巨嬰”。 置頂成長價值,置后情緒價值才是一個成熟的人該有的工作觀。 ▽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艾米·瑞斯尼斯基曾把工作觀分為三種: 第一種,把工作當“差事”(Job); 第二種,把工作當“職業”(Career); 第三種,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使命”(Calling)。 一份工作你只想著敷衍交差,遇到問題就哭泣,遇到困難就投降,你永遠也沒有進步的空間。 但你若把增值自己當使命,當你轉換心態,你會發現所有遇到的難題都是來渡你成長的。 而人生的改變,往往始于你工作觀的轉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