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將閭仰天 王凌呼廟 【釋義】將閭,秦朝歷史人物,秦始皇之子,以“不臣”之罪,被秦二世胡亥被迫自殺。自殺時仰天呼喊“天乎!吾無罪!” 王凌(172—251),字彥云,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lǐng),大臣,曾任司空、太尉,位至三公。東漢司徒王允之侄。與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賈逵相友善。呼廟指被司馬懿從武丘押解回京途中,到項城看見賈逵廟發(fā)出的呼喊“賈梁道,王凌是大魏的忠臣,只有你心中明白啊!”之后,喝毒酒自盡。 【典源】《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于內(nèi)宮,議其罪獨(dú)后。二世使使令將閭曰:'公子不臣,罪當(dāng)死,吏致法焉。’將閭曰:'闕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jié)也;受命應(yīng)對,吾未嘗敢失辭也。何謂不臣?原聞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宗室振恐。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 【典源1】《晉書·帝紀(jì)一》:“三年春正月,王凌詐言吳人塞涂水,請發(fā)兵以討之。帝潛知其計,不聽。夏四月,帝自帥中軍,泛舟沿流,九日而到甘城。凌計無所出,乃迎于武丘,面縛水次,曰:'凌若有罪,公當(dāng)折箭召凌,何苦自來邪!’即以凌歸于京師。道經(jīng)賈逵廟,凌呼曰:'賈梁道!王凌是大魏之忠臣,惟爾有神知之。’至項,仰鴆而死。” 【典源2】《三國志·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王凌字彥云,太原祁人也。叔父允,為漢司徒,誅董卓。卓將李傕、郭汜等為卓報仇,入長安,殺允,盡害其家。凌及兄晨,時年皆少,逾城得脫,亡命歸鄉(xiāng)里。” 【典源3】裴松之注引干寶《晉紀(jì)》曰:“凌到項,見賈逵祠在水側(cè),凌呼曰:'賈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爾有神知之。’” 【評說】將閭仰天的故事在說欲加之罪時,無罪者無可奈何向上天的呼喚,以證自己清白。王凌呼廟的故事在說,只有知己才明白自己的心思。從這里可以看出,無論上天還是知己,是你無可奈何時的傾訴對象,也是表達(dá)思想感情的宣泄口,這些行為都是有神論者的精神寄托,對無神論者而言是沒有意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