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的事件。 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葉,日本逐步確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 的戰略方針。1930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為了轉移日益激化的國內階級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華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東北制造了“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條湖事件”,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 當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日軍在此布置了一個假現場,擺了3具身穿中國士兵服的尸體,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由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斗。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沈陽東山嘴子,日軍占領北大營。戰斗中東北軍傷亡300余人,日軍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變發生前,蔣介石于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莊召見張學良時說:“最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只有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我這次和你會面,最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事變發生后,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當時,日本關東軍只有1萬多人,而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奮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戰而退。 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占領。東北軍撤向錦州。全國最大的沈陽兵工廠和制炮廠連同9.5萬余支步槍,2500挺機關槍,650余門大炮,2300余門迫擊炮,260余架飛機,以及大批彈藥、器械、物資等,全部落入日軍之手。據統計,僅9月18日一夜之間,沈陽損失即達18億元之多。此后,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占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它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嚴重步驟。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國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動。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中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 各方反應 ●國民政府 1.外交努力 9月19日,中國駐國際聯盟的全權代表施肇基向國聯報告事件,請國聯主持公道; 9月19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嚴重抗議; 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申訴; 9月23日,中國政府就此事照會美國政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 2.不抵抗政策 1991年其重獲自由后,張學良在各種場合多次承認“不抵抗”的決策完全是其一人所為。與蔣介石無關。 盡管日本在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多次挑釁,張學良仍于9月6日致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及東北三省政務委員會:“現在日方對我外交漸趨積極,應付一切,極宜力求穩慎,對于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 在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落下了“不抵抗將軍”的評價。然而對于張學良的不抵抗行為,后來逐漸評價為:他錯誤判斷日軍目的,若其知道日軍并非“尋事”,而是要吞并東北。作為東北少帥,他不至于會將東北拱手讓給日本。張學良1990年接受日本國營電視臺采訪時,表示他當時認為「戰爭不合乎日本政府的利益,日本政府應會約束關東軍」。 ●中國共產黨 9月20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譴責日軍侵略。 9月22日,中共中央通過《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向全黨指出:“立刻發動與組織廣大工農群眾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滿洲”是黨的中心任務,特別在滿洲應組織武裝力量,“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嚴重打擊”,并連續多次發表宣言,作出決議,聲討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揭露蔣介石國民黨的反動政策,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國,以求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和獨立。 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一些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全國人民掀起了空前規模的抗日救國高潮,北平、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漢、太原、廣州、濟南、福州等地的大中學生和市民紛紛集會游行,通電抗日救國,并結隊赴南京請愿、示威,要求政府出兵抗日。 ●日本政府 1.內閣不擴大方針 1931年9月19日,日本政府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南次郎陸軍大臣強調這是關東軍的自衛行動,但是幣原喜重郎外務大臣(男爵)懷疑這是關東軍的陰謀,并且試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這次事端。9月24日,內閣會議決定了「不將事態進一步擴大」的方針。然而關東軍無視政府的決定,以自衛為名,不斷擴大戰線。 2.若槻禮次郎內閣總辭 12月11日,若槻禮次郎內閣總辭。次日,犬養毅任首相兼外相,荒木貞夫任陸軍大臣。 6五一五事件 1932年3月12日,犬養毅內閣作出決定“滿蒙市從中國本土分離獨立的統治地域,今后,(日本將)幫助其建立國家體制。”事實上,日本政府在這次事件上被動地被獨斷專行的關東軍制約。(同年日本爆發五?一五事件,犬養毅被暗殺。) ●國際社會 國際聯盟及李頓調查團 國際聯盟派出調查團調查事變始末。1932年10月2日,該調查團發表李頓報告,指出日本發動的事變是侵略中國的行為。由于國聯拒絕承認滿洲國為獨立國家,令日本撤出國聯。調查團在事變后一年多后才發表報告,誠然是為時已晚——日本不理會國聯的譴責,繼續侵略行動。 我國駐英公使郭泰祺在國聯特會上演說,反對國聯對中國問題不顧多數國家的反對,僅秉英、法兩國之意旨草擬袒日報告書。 ●美國 1932年1月7日,美國國務卿亨利·史汀生向日本和中國發表照會,宣布日本對滿洲的侵略是對中國領土內政的干涉,違反了凡爾賽和約,因此美國政府對此不予承認。這被稱為“史汀生主義”。中國和當時歐洲各國對此都普遍表示贊同,但是日本卻無視這一通告。 美國對“九·一八”事變的反應,經歷了一個由消極觀望,到與國聯合作,再到“不承認主義”的過程,總的趨勢是朝著逐漸強硬的方向發展。但由于美國沒有采取強有力的實質性行動,美國的反應對日本的遏制是軟弱無力的。 ●民間運動 東北抗日聯軍 ⑴游行集會 9月28日,南京、上海的二千多學生請愿,沖擊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部長王正廷被學生打傷,后被迫辭職。 ⑵抵制日貨運動 1931年7月,由于萬寶山事件,日本煽動朝鮮排華反華,中國國內再次爆發抵制日貨運動;九一八事變后,運動愈演愈烈。 文藝作品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中國東三省,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驅趕“剿共”前線的東北軍官兵,攜老帶子,布滿西安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內,有家不能歸,有仇不能報,卻要為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去賣命,從心頭都郁結著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張寒暉譜寫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曲,以含著熱淚的哭泣似的音調,唱出了悲憤交加的聲音。他把自己的這首歌教給學生、群眾演唱,然后,他帶領群眾到西安的城墻上,街頭中去演唱,悲怨壯烈的歌聲深深打動了廣大東北軍官兵的心,竟有數萬名官兵聽后落淚。“西安事變”爆發前后,西安城里已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并迅速傳遍全國。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風靡中華大地的抗戰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變前夕,西安愛國青年去臨潼請愿時,行至十里鋪,張學良將軍驅車趕來,勸導學生勿去臨潼,怕有危險。這時,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悲壯的歌聲令人斷腸。張學良聽了,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用事實來答復你們。” 抗戰開始后,周恩來曾代表中共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出席東北軍軍官會議。會議結束時,周指揮與會軍官唱了這首歌。悲憤的歌聲激起了大家思念故鄉的情緒。當歌聲進入“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時,全場軍官有的熱淚盈眶,有的低頭哭泣,有的舉起了拳頭,“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決心,充溢著歌唱者的胸膛。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傳東北軍,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當時,這首歌曲并沒有出版,而且誰也不知道作者是張寒暉,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淚卻強烈地感染著愛國的中華兒女們,人們爭相傳抄傳唱,在祖國破碎山河的上空,到處飄蕩著歌曲中的呼號。 1938年7月7日晚,武漢舉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動,十多萬群眾分乘幾百條木船,舉著火把匯聚在長江之上。這時候,不知是誰領頭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應,十幾萬人的歌聲掀起了巨大的聲浪,匯成了人間罕見的、血淚凝聚的感情的交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