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勇哥,一名中西醫結合大夫,喜好中醫,工作之余,開設這個公眾號,搭個平臺專做中醫科普也方便自己和大家學習交流。中醫診病講究辨證,需要四診(望聞問切)才能施治,網診做不到四診,所以本人不提供任何網診及線上咨詢。因精力有限,后臺私信也無法一 一回復。科普僅為交流學習,文中涉及的診療方案,未經辯證,不建議直接照搬使用。 ![]() ![]() 大家一起走路散步,別人都沒有什么汗,自己后背已濕漉漉一大片,汗流夾背。平時里也總是容易比別人出汗,稍微一活動就汗如雨下,甚至靜坐吃飯也是滿頭大汗。熱而汗出是常態,但奇怪的是,流了這么多汗,卻不是因熱而出,甚至反覺得手腳冰涼、怕風怕冷。這種非正常的現象,在中醫看來,是體內陽氣虛了,體表陽氣(衛氣)不固,體內津液失守,才汗出如雨。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 白天稍動或不動即出汗(自汗),汗后怕風怕冷;汗液質地清稀、色淡、不黏膩,甚至感覺冰涼;平素常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疲倦、乏力懶言、手腳發涼、容易感冒、口淡不渴、小便清長等陽虛癥狀。 陽氣內虛,汗液“失控”外泄。陽氣衛外固攝、有控制毛孔開合的作用。當陽氣虧虛時, 體表毛孔處于“失控”打開狀態,固攝能力隨之下降,稍一動陽(陽加于陰謂之汗)體內津液隨之而出,表現汗液異常增多的現象。 《黃帝內經》明言: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我們體表有一層隱形保護罩叫衛氣,是陽氣的外在表現,陽氣充足,衛氣強健,衛外功能正常,皮膚腠理的開合功能完善,收放自如。相反,一旦陽氣不足,衛氣虛弱,這層防護罩功能失控,門戶(毛孔)大開,津液(汗)失去約束,便不受控制地外泄,形成自汗。 清代醫家鄭欽安說“陽衰則陰必盛,而汗出者,多見陰象。”陽氣除了固攝作用,防津液外逸,還負責蒸騰氣化加以利用。陽氣虛時,氣化減弱,體內水液蒸騰不足,反而向下、向外流失,形成涼汗。這種汗缺乏陽氣溫煦,往往質地清稀、冰涼。 中醫認為,陰平陽秘,陰陽平和,才能發揮器官正常功能。汗液正常排泄同樣需要營氣和衛氣的協調。營強衛弱,毛孔閉合開關失靈則無法有效控制,導致營陰失守而外泄為汗,形成營衛不和的狀態。 日常生活中,碰上多汗,我們常用“玉屏風散”、“虛汗停”或“生脈飲”等治療,但有時候總有人反饋效果不理想。什么原因呢,主要考慮有的時候有些多汗癥病情相對復雜,有時辨證不準選藥不對,所以治療效果欠佳。 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以益氣固表為主,單純氣虛型自汗的病人應用效果好,但若患者同時存在陰虛癥狀,玉屏風散的補氣作用可能加重陰虛內熱,導致“越補越汗”的現象。 虛汗停(黃芪、浮小麥、大棗)益氣養陰,固表止汗。適用:氣陰兩虛型自汗、盜汗,但滋陰力弱,對陰虛明顯者,單用效果不好。 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生津止渴。用于汗出伴心悸氣短、口干舌燥,但固表作用較弱。 其實臨床上很少出現單純陽虛而汗多的病人,往往因汗出過多導致先是陽虛,后跟著陰也虛,造成陰陽兩虛的局面。因此對治療效果的取得,往往也得看是否兼顧陽虛背后營陰不足的處理。針對氣陰兩虛型陽虛汗多問題,人參固本丸更適用于此類型。 這個藥我們在抵抗力下降、疲倦乏力等腎精虧虛方面拿它來補腎填精,但今天我們用它來治療陽虛汗多,效果也是相當肯定。 組成與功效:由人參、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麥冬、天冬組成,集補氣、滋陰、固表(補陽)于一體。 人參、山藥:大補元氣,健脾固表,增強衛氣。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的功效。山藥性味甘、平,歸于脾、肺、腎。可以健脾益胃、補腎、滑潤滋潤、生精等。 熟地黃、山茱萸:滋陰補血、益精填髓,在臨床應用中熟地黃是一味非常好用的補益陰液中藥,山茱萸具有補肝腎、澀精固脫、止帶、止崩、收斂止汗、生津止渴的功效。滋補腎陰,清除陰虛導致的“虛火內擾”。 麥冬、天冬:養陰清熱,緩解潮熱盜汗。麥冬可以養肺陰、養胃、清心除煩,可以用來治療肺陰虛、胃陰虛、心陰不足引發一系列癥狀和疾病。天冬可以清肺火、補腎陰,可以用來治療肺腎陰虛。 澤瀉、茯苓:利水滲濕,防止滋陰藥過于黏膩。 陽氣是體內的津液“控制器”,當這控制器因陽氣虛而失控時,汗液便如泄洪之水往外涌。 理解“陽虛汗多”的病機,更提醒我們日常生活要注意護陽,珍惜體內那股脆弱的陽氣,盡量避開寒涼對陽氣帶來的損傷,護好體內那輪“小太陽”,讓它煥發固守生命能量的光芒。 |
|
來自: 新用戶5616Y0eR > 《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