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人養屋,屋養人”,這是過去民間流傳的老話了,在古人看來房子和主人是相互成就的關系! 房子是承載生活的容器,它的整潔與通透,藏著居住者的心境,也反哺著一家人的生活狀態。 ![]() 其中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無論房屋面積大小,有三個地方尤其需要“空著”,要盡量少些雜物堆砌,多些空曠通透,日子才能在這份清爽里,慢慢生出暖意。那么,到底是哪三個地方呢?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處是大門!以前的房子,特別是大戶人家都是有院子的,而院子就有大門,一般家里的仆人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清掃庭院,大門口就尤為重視! 現在很多房子沒有大門了,特別是城里的商品房,但是這里也指進出的入口,就是自家門口! ![]() 要知道一套房子中,大門是家的“臉面”,更是氣場的入口。很多人習慣把大門內外當成“臨時倉庫”,門口放著鞋架,下面一堆鞋子! 還有的就是快遞箱堆在門外遲遲不拆,舊鞋盒、閑置的嬰兒車塞在門后,甚至連剛買的菜都先放在門口“歇腳”。久而久之,大門區域變得雜亂擁擠,每次開門,最先映入眼簾的不是家的溫馨,而是一堆待處理的“麻煩”。這樣不僅看著影響心情,實際上也影響出行! 從生活實用角度來說,大門內外堆放雜物存在極大安全隱患,一旦發生火災等緊急情況,雜亂的物品會堵塞逃生通道,成為安全死角; 從居住體驗來看,雜亂的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緒,下班回家推開房門,看到滿地雜物,一天的疲憊會瞬間被煩躁取代,原本該放松的港灣,反而成了壓力的來源。 ![]() 真正會“養屋”的人,從不會讓大門被雜物占據。他們會保持門外走廊的整潔,不占用公共空間;門內則只放置常用的鞋子,用簡約的鞋架收納,多余的舊鞋及時清理,快遞拆開后紙箱立刻折疊收好或賣掉,讓大門始終保持暢通整潔。 當大門空曠通透,每次進出都能感受到清爽,家的“氣場”也會隨之變得開闊,這份通透感會順著腳步蔓延到屋內,讓人剛踏入家門,就能卸下一身疲憊。 第二處是玄關! 玄關是家的“過渡帶”,也是生活儀式感的起點。作為從外界進入客廳的緩沖空間,玄關的狀態直接決定了人對家的第一印象。 ![]() 有些家庭的玄關被塞得滿滿當當:掛鉤上掛滿了春夏秋冬的外套,柜子頂上堆著行李箱和各種包裝袋,甚至連地面都被雜物占去一半,走路都要小心翼翼。 這樣的玄關,不僅失去了過渡緩沖的作用,還會讓空間顯得壓抑逼仄。 其實,玄關的“留白”并非要空無一物,而是要“少而精”。一個小巧的換鞋凳,一個能收納常用物品的矮柜,再加上幾個簡潔的掛鉤,足以滿足日常需求。 不常穿的外套可以收納在衣柜深處,閑置的物品及時清理或收納到儲物間,讓玄關始終保持整潔有序。 當你從外面回來,在干凈的玄關換鞋、放下隨身物品,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從“外界”到“家”的心境轉換,這份儀式感,正是“屋養人”的溫柔體現。 第三處是陽臺! ![]() 很多人把陽臺當成了“雜物間”,舊家具、閑置的家電、舍不得扔的舊玩具,一股腦兒堆在陽臺,甚至連晾曬衣物的空間都被擠占。 原本應該灑滿陽光、能讓人放松的地方,變成了雜亂的角落,不僅浪費了寶貴的空間,還讓家失去了與自然連接的機會。 陽臺要保持空置,是給生活留一份愜意。哪怕陽臺只有幾平方米,清理掉不必要的雜物后,擺上一張小桌子、兩把椅子,就能變成一個休閑角落。 清晨在這里喝杯咖啡,看看窗外的風景;傍晚曬著夕陽讀本書,感受微風拂過,生活的詩意便在這方寸之間蔓延。 如果需要晾曬衣物,可以選擇簡約的晾衣架,用完后收納起來,不占用多余空間。當陽臺恢復了通透,陽光能毫無阻礙地灑進屋內,新鮮空氣自由流通,家也會變得更加明亮溫暖,居住者的心情也會隨之舒暢。 ![]() “人養屋,屋養人”,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藏在日常細節里的生活智慧! 房子的大小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居住其中的人,是否愿意用心對待每一寸空間。當我們學會給生活“留白”,讓家保持通透清爽,家也會以它的溫暖與舒適,反哺我們的生活,讓每一個日子都過得熱氣騰騰、從容自在。 這便是“人養屋,屋養人”的真諦,無關迷信,只關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