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和岐伯在探討諸氣在泉司天淫勝、致民病以及如何平治等問題之后。黃帝又詢問道:“三陽三陰之氣在盈虛變化中存在著強弱差異,若某種氣有余,進而克制它所能勝之氣或又欺侮其所不能勝之氣時,所引發的氣候、物候以及病候等方面有何的變化?” 岐伯依據《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曾講:“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簡而言之,諸氣之勝指的是某氣有余,進而克制其所勝之氣、欺侮其所不能勝之氣,岐伯依次按照先陰后陽的順序論述了六氣之勝的情況。 ①厥陰之勝,耳鳴頭眩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因此當厥陰之勝時,氣候和物候上表現為風勝的特點,病候則呈現為風證。 厥陰風氣,在臟為肝木。 當肝之木氣有余時,不僅克制其所勝之脾胃土氣,還會欺侮其所不能勝之肺金之氣。 肝木過盛克制胃氣,導致胃氣虛損,從而引發耳鳴;同時,肝木過盛欺侮肺金,使肺氣虛衰,金無法克制木,木又復而生火,風助火勢,火隨風搖,從而導致頭眩。 肝木風氣淫勝,克制胃土,致使胃中空虛,宗脈亦隨之虛損。耳為宗脈匯聚之處,宗脈虛損則會出現耳鳴之癥。在《靈樞·口問》中,黃帝曾問:“人耳中鳴響,是何種氣所致呢?”岐伯應答:“耳為宗脈匯聚之所,所以胃中空虛則宗脈虛損,虛則氣血下溜,脈氣有所衰竭,故而耳鳴……所以上氣不足,腦失所養而不滿,耳會苦于鳴響,頭會苦于傾垂,目會苦于眩暈。” 實際上,目同樣是宗脈匯聚之處,胃氣虛則會導致上氣不足,出現頭傾目眩之狀。 頭眩也稱為掉眩。在《至真要大論》篇末論病機時,岐伯講“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金代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中解釋道:“掉,搖也。眩,昏亂旋轉也。風主動故也。所謂風氣過盛而頭目眩暈者,是因風木旺盛,必然是金氣衰弱不能克制木氣,而木又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相互兼化,陽主動,兩動相搏,則會產生旋轉之象。” 除此之外,腎氣虧虛、心火旺盛,也可能導致耳鳴。 腎開竅于耳,耳為腎之外候,《素問·脈度》中岐伯講:“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素問·脈解》也提到:“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金代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火類·耳鳴》中解釋:“耳鳴有聲,非妄聞也。耳為腎竅,交會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若腎水虧虛而心火旺盛,熱氣上逆,侵襲其經絡,沖于耳中則鼓動聽戶,隨其脈氣的盛衰而發出各種聲音。” |
|
來自: yinweiming77 > 《第二十二~二十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