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段時間,某音上的直播鑒寶特別火。 各式各樣號稱是“傳家寶”的老物件,被模糊晃動的直播鏡頭展示出來。 那些大多都是老一輩祖上傳下來的,或是如今已經不允許流通的物件,年輕人見得少,自然覺得新鮮。 說起來,從前電視上也經常放鑒寶節目,家里長輩愛看。 節目組請來的幾個專家坐成一排,藏寶人挨個帶著自己的寶貝上臺。 專家們帶著手套,東摸西看,碰到仿得逼真的,還要掏出放大鏡,一點一點看細節。 最后,藏寶人和觀眾的面,宣布藏品的價格。 藏品有真有假,自然有人歡喜有人憂,戲劇效果很足。 但這么一比,茶圈里那些仿冒茶,鑒別起來反倒不必如此大費周章。 尤其一些實在劣質的茶,堪稱“一眼假”。 下面,就為各位茶友盤點四種典型的、“一眼假” 的茶葉。 看完這篇,不用學會孫大圣的火眼金睛,也能輕松識破幾種常見的冒牌茶。 《2》 一眼假的劣質茶其一:黑色的老白茶。 “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白茶,老茶市場向來火熱。 品質正常、自然陳化的老白茶,新茶時期是什么顏色,老茶時期的顏色只會稍顯暗淡,不會完全變黑。 例如春白茶新茶是綠、白二色的,存老之后,茶葉仍是綠白二色,只是綠色稍微變深、白色稍微變灰而已。 可舊茶的奸商們,卻抓住大眾對“老茶顏色深”的誤解,光明正大地售賣著做舊茶。 生產做舊茶最常見的手段就是渥堆。 將茶青厚厚地堆積在一起,不讓水分和溫度散出去,以便創造出高溫高濕的環境,讓茶葉走向本不屬于它的過度發酵。 在過度發酵的過程中,茶葉內原本的呈色物質葉綠素被大量破壞,茶多酚氧化后反而生成大量的茶紅素、茶褐素,茶葉的顏色便從原本鮮亮的綠色,轉變為死氣沉沉的黑色。 這種做舊茶,原料本身就不會好到哪去,再經過各種暴力手段的摧殘,茶內質早已大量損耗,沖泡出來的茶湯往往香氣沉悶、滋味寡淡。 不僅如此,它的制作環境也十分惡劣,極有可能混入雜質和細菌,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 茶友們若是看到通體發黑、顏色深沉的老白茶,請立即遠離。 《3》 一眼假的劣質茶其二:全黃的金駿眉。 金駿眉,作為高端紅茶的代表,開創了全芽頭制紅茶的先河。 一斤金駿眉,通常需要7-8萬顆芽頭才能制成。 也正因如此,正宗的金駿眉尤其珍貴,斤價上萬。 如今,金駿眉也成了被仿冒的重災區,不少茶友誤以為金駿眉就是金色的,正中造假者下懷。 正宗的金駿眉,產自武夷山桐木關,以當地的高山菜茶為原料,成品茶的條索以金、黃、黑為主,三分黃、七分黑,并非清一色的金黃。 三色相間,才是正宗金駿眉的外觀特征。 那些通體金黃的“金駿眉”,都是樹種不正的新品種高產茶樹,算不上正宗。 因此,這些仿冒品的風味遠不如正宗的金駿眉鮮醇。 如果花正宗金駿眉的價格,買了一堆仿冒品回家,可就虧大發了。 《4》 一眼假的劣質茶其三:十元一餅的老班章。 老班章,在普洱茶圈中常被稱為“茶王”,憑借著強勁霸道的風味和高昂的價格聞名。 畢竟是名山頭的古樹普洱,價格絕對不便宜。 老班章村寨的生態環境優異,古樹茶的產量又極其稀少,每年春茶季,光是采摘的人工成本都不止十塊。 所以,那些十塊一餅的“老班章”,怎么可能是真貨? 這純粹是利用了部分茶友愛貪小便宜的心理,賣的只是外包裝印著“老班章”字樣的劣質茶。 順便科普一個知識點,絕大多數的老班章茶青,做的都是生茶。 因為熟普的制作工藝,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大量損耗,成本更高,因此,一般的廠家不會輕易用昂貴的老班章來做熟茶。 如果你看到價格極低的“老班章熟茶”,那更是假得離譜。 買茶,尤其是買這些頂級的、知名的茶葉,絕不能想著撿漏和貪小便宜。 名優茶就沒有便宜的,抱著這種心態,買到假茶不可避免。 《5》 一眼假的劣質茶其四:醬油湯巖茶。 正常的巖茶,無論輕火、中火還是足火,湯色都以橙黃、琥珀色為主,清澈透亮。 而“醬油湯”,顧名思義,就是那種暗沉的紅褐色,就像醬油倒進了茶湯中。 出現了醬油湯的巖茶,圈內一般稱為“病火巖茶”。 病火茶的出現,往往由于焙火的嚴重失誤,它的火功遠超足火的范疇,茶葉已經焙焦。 焙焦了的巖茶,內含物質大量損耗,才會出現暗沉、紅褐的湯色。 這種茶喝起來,不僅沒有巖茶該有的韻味,反而會感覺滋味寡淡、香氣淺薄。 或許會有茶友認為,一款茶的湯色越深、滋味越醇厚。 但顯然,醬油湯是巖茶工藝存在缺陷的表現,這種湯色的巖茶,往往品質極差。 《6》 學會辨別茶葉的好壞,算是愛茶之人的必修課。 上面列舉的幾類“一眼假”茶葉,算是最基礎的一課,但不容小覷。 不信的話,茶友們大可去各大平臺的茶葉直播間轉一圈。 正在銷售的茶葉中,這四種類型的茶,絕對不在少數。 只有當你真正遇到了,才會慶幸自己提前做了功課。 不過話說回來,茶葉造假的花樣層出不窮,多積累一點知識,多保持一點理性,才能穩穩地避開那些陷阱。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6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