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相信很多70后、80后,有這樣的記憶:暑假里,去割稻子,插秧;大冷天,還去山里砍柴;放學回家,還要去喂豬,趕鴨子回家。 小時候家里窮,父母也只能種地謀生,父母忙不完的事,也不見效果。 輪到70后、80后當家了,就去打工,開店等,家庭條件慢慢好了。也真的不想,孩子繼續過我們小時候的日子了。 總要想辦法,讓孩子在城里讀書,每天放學后,可以開開心心的,家里的玩具,買了一大箱子。 到了90后的父母這里,養孩子的條件就更好了。一個孩子,有父母愛,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爭著愛。 對于整個家庭來說,是大人的,但最終是屬于孩子的。一旦孩子養得不成器,家庭就失敗了。 父母們,不得不知,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窮,而是把孩子養得太好了。 02 作家“邊慶祝”寫過兩匹野馬的故事。 黑馬、白馬都在沙漠的邊沿生存,條件極其苛刻。 有牧民送來新鮮的草,白馬迫不及待地吃;黑馬卻繼續低頭尋找草根。 牧民一次次送草過來,白馬一次次吃得津津有味。白馬還嘲諷黑馬:“這是沒苦硬吃。” 過了幾個月,白馬對牧民特別依賴,就被牧民套上繩索,牽到牧場去了,變成了牲口。 黑馬始終自由,保持了野性,也能夠在野外生存。 作為父母,想一想,是要孩子成為白馬,還是黑馬? 父母用行動證明,要把孩子養成白馬。有飯吃,隨便吃;很聽話,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干活。最后,孩子被利益驅使,弄丟了自己。 有一種現象,叫“童年富裕病”。其本意是說,繼承15萬美元以上遺產的 小孩,會有兩成放棄工作,大多數一事無成;他們的到的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斗的目標。 但這一種病,從富人家庭,延伸到了千家萬農戶,一些比較窮的家庭,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我們村里,很多中年夫妻出去打工,孩子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孩子讀書的時候,爺爺開三輪接送。 孩子放學了,爺爺奶奶是不敢安排孩子干活的。一來孩子不樂意,二來孩子干農活,孩子的父母知道了,會很生氣。 也有一些孩子,到縣城讀書,由爺爺奶奶陪讀。爺爺去附近工地,或者當保安,奶奶負責接送,一日三餐。 農村的孩子,也是“十指不沾泥”。 一大批父母,只要孩子讀書,其他都不要孩子操心;孩子愿意的話,砸鍋賣鐵,送孩子上大學,或者上輔導班,藝術課等。 不得不承認,一個小時就一百多的鋼琴課上,也有很多打工家庭的孩子。 最后的結局,那就是孩子恃寵而驕。孩子長大后,體力活干不了,腦力活找不到,錢多的沒機會,錢少的又嫌棄。 普通家庭,也有很多孩子在啃老。啃父母,啃爺爺奶奶,都行。 把孩子養得太好了,結果只有一個:孩子沒有辦法獨立,家庭后繼無人。 03 北宋有一個叫范仲淹的名人。 他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母親帶著他住在寺院里,后來改嫁。 生活極度貧窮的狀態下,他跟隨繼父到長山,在醴泉寺讀書。 每天,他用兩升米熬粥,等粥涼透了,就用刀分成四塊,早晚兩塊。另外加一些腌菜。 到十幾歲,他到應天書院讀書,同樣是喝粥過日子,每當自己讀書疲倦了,用冷水洗臉,保持頭腦清醒。 有一段時間,一個同學發現他太窘迫了,就告訴做官的父親。 同學的父親動了惻隱之心,安排家人做了很多美食,送到寺院里,給范仲淹。 范仲淹收到美食之后,卻一點都沒有吃。 同學很驚訝:“怎么不吃呢?” 范仲淹說:“我怕自己吃慣了美食,就吃不下腌菜稀飯了。”說完,把美食退回去了。 范仲淹科考后做官,官至參知政事。 直到現在,我們還能背誦范仲淹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對于天下,我們要想到未來會有什么憂愁,要如何化解。能心懷天下的人,才是王者。 對于家庭,我們要看一下什么是百年大計。要看幾十年之后,會有什么憂愁,靠誰去化解。能夠高瞻遠矚的人,才是真正的家長。 “家長”,一開始是父母,后來是孩子。是輪著來的。
人不學,無以立。逼著孩子去讀書,也學一學做人的道理,還學習干活,持家等。 唯有孩子學好了,等父母變老的時候,家庭就更勝一籌,這家庭就一直幸福。 04 那么,我們的孩子到底要怎么養? 記住一句古訓:窮養兒志,富養女德。
志氣包括“讀書的目標,選擇的行業、吃苦耐勞的習慣、不屈服命運的勇氣”等。 現在很多中年人,到處找工作,就是“志在四方”的體現。 孩子在未來,也會成為中年人。同樣需要志在四方。父母們,千萬不要糊涂。 具體來說,可以和孩子談一談未來,找一找可行的目標,一家人圍著孩子的目標去努力。比方說,給孩子學技術的條件。
已經有財富積累的家庭,要更進一步,就一定要用到一個成語:厚德載物。 道德素質高的孩子,能夠助人為樂,能夠匯聚人脈,能夠謙卑做人,這就好辦了。 有了德行,才可以形成眾人拾柴的局面,從而家庭越來越旺盛。 家是一代一代人的接力,不是一代人拼盡全力。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