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桐柏廟碑》,掃描自民國珂羅版,原本傳為宋拓本,上有趙叔孺跋、何紹基印。《桐柏廟碑》亦稱《桐柏淮源廟碑》,碑記頌揚南陽太守中山盧奴君修淮源廟功績之事。原碑無額,有穿。隸書,十五行,滿行三十三字,刻于東漢延熹六年(公元163年),立于河南省桐柏縣淮源廟。原漢碑久佚,傳世本多為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吳炳重書,其子嗣昌再刻之碑。 《桐柏廟碑》碑高168厘米、寬90厘米、厚18厘米。凡16行, 滿行33字, 全文計453字。字體隸書,規整清秀。碑右刻'前翰林待制吳炳重書男嗣昌填摹,'碑左刻有元至正四年吳炳的跋文。此碑因長期拋棄于外, 經風雨剝蝕, 許多字無法辨識, 后人曾根據原碑文之意用正書摹刻一石, 但文辭鄙拙, 錯字亦多。元至正四年書法家吳炳用隸書重新書寫碑文,其子嗣昌填摹上石,成為今天遺留下來的淮漢《桐柏廟碑》。 碑文主要是記載了當時南陽太守中山廬奴君修淮源廟的“功績”以及宣揚了人們祈求上天保佑等迷信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代當地的一些風俗習慣。此廟碑對研究漢代的建筑情況和淮河發源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釋文】舊拓漢《桐柏廟》 【釋文】宋拓《桐柏廟碑》 【釋文】延熹六年正月八日乙酉,南陽太守中山盧奴 【釋文】君,處正好禮,尊神敬祀。以淮出平氏,始于大復, 【釋文】潛行地中,見于陽口,立廟桐柏,春秋宗禜,災異 【釋文】告變,水旱請求。位比諸侯,圣漢所尊。受珪上帝, 【釋文】大常定申。郡守奉祀,礻齊潔沈祭。從郭君以來,廿 {+圖片待補:馀年不復身至,遣承行事,簡略不敬,明神弗歆,} 【釋文】災害以生。五岳四瀆,與天合德。仲尼慎祭,常若 {+圖片待補:} 【釋文】大圣,親之桐柏。奉見廟祠,崎嶇逼狹。開拓神宇, {+圖片待補:立闕四達。增廣壇場,飾治華蓋。高大殿宇,} 【釋文】齊傳館。石獸表道,靈龜十四。衢廷弘{+圖片待補:敞,宮廟嵩峻。懼在祀,一年再至。躬進三牲,}執玉以沈。 【釋文】為民祈福,靈祇報佑。天地清和,{+圖片待補:嘉祥昭格。禽獸碩茂,草木芬芳。黎庶賴祉,民}用作頌。其辭曰: 【釋文】泫泫淮源,圣禹所導。湯湯其逝,惟海是造。{+圖片待補:疏穢濟遠,柔順其道。弱而能強,仁而能武。不舍}晝夜,明 【釋文】哲所取。實為四瀆,與河合矩。烈烈明府,好古之則。 【釋文】虔恭禮祀,不愆其德。惟前廢弛,{+圖片待補:匪躬匪力。災眚以興,陰陽以忒。陟彼高岡,}臻茲廟側。肅肅 【釋文】其敬,靈祗降福。雍雍其和,{+圖片待補:民用悅服。穰穰其慶,年谷豐殖。望君輿駕,}扶老攜息。慕君塵軌, 【釋文】報走忘食。懷君惠賜,{+圖片待補:思君罔極。于胥樂兮,傅于萬億。}春侍祠官屬五官掾章陵 【釋文】劉訴,功曹史安{+圖片待補:眾劉瑗,主薄蔡陽樂茂,戶曹史宛任巽}秋,五官掾新梁懿,功曹史酈 {+圖片待補:眾鄧嶷,主記史宛趙,戶曹史宛謝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