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一家親,永遠心連心。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愿望。鄧氏族發南陽,寫進國史家譜,無可更替,始祖曼公,起于殷商,再有春秋吾離,東漢仲華,乃族史家譜三大先祖無疑。今既姓“鄧”,同澤祖恩,共感祖德,關注“鄧氏一家親”。了解鄧家事。 當電白的晨光漫過大宗祠的飛檐,當祭祖的檀香繞著中門的石階輕旋,鄧氏的8月,總藏著一場關于希望的盛宴——那是第九屆獎學大會的鼓點,再敲醒了家族崇文重教的千年執念,也托起了百名學子逐夢的帆。 ![]() 有人捧著沉甸甸的善款趕來,鄧勝均的兩萬熱忱、鄧正芳、鄧廣健的萬鈞心意,像春霖潤田;臥病在北京的病榻上仍記掛著募捐,鄧瑞干收集的每一分善款,都是跨越山海的惦念。可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沒遞上支票,沒站上籌備的前沿,卻用目光織就了最暖的光環——是擠在人群里舉著手機記錄的嬸娘,鏡頭里滿是對晚輩的驕傲;是站在街角聽著喜訊的老伯,嘴角揚起與有榮焉的笑;是隔著屏幕轉發新聞的宗親,指尖傳遞著“茂名鄧氏真棒”的吶喊。他們不是舞臺中央的主角,卻是這場盛會最堅實的底色,正如韓愈所言“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后,雖盛而不傳”,正是這無數普通觀眾的“看見”與“稱贊”,讓獎學的火種一年比一年旺,讓家族的榮光一程比一程遠。 ![]() 你看那鄧婧兒站上講臺,649分的成績單里藏著多少日夜的奮戰;你聽那祭祖儀式上的誦聲,鄧嘉駿、鄧丹藍從中門走過時,腳步里是先祖期許的重量。當北航的錄取通知書交到鄧淏天手中,當中山大學的名字與鄧靖兒、鄧森、鄧丹藍相連,當博士生鄧心怡、鄧世東的故事被一遍遍講述,這背后,有捐款宗親的慷慨解囊,更有無數“沒出錢沒出力”的普通人在喝彩:他們把學子的名字念給孩子聽,說“這是咱們鄧家的榜樣”;他們把獎學的新聞發在朋友圈,說“這樣的事,就該讓更多人看見”。恰如蘇軾所嘆“人間有味是清歡”,這份不圖回報的關注,這份發自心底的自豪,本就是最純粹的溫暖,讓“崇文勵后”的家風,在口口相傳中刻進每個鄧氏人的骨血間。 ![]() 從高州到信宜,從電白到明年的茂南,會旗的交接是責任的傳遞,更是人心的凝聚。那些在臺下鼓掌的人,那些在網上點贊的人,那些把鄧氏學子的故事講給鄰里聽的人,他們或許沒有留下名字,卻用最樸素的行動證明:家族的榮光從不是少數人的舞臺,而是每個成員的守望。正如《禮記》所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鄧氏的獎學之路,正因有了這無數微光的匯聚,才成了照亮未來的星河。 ![]() 愿這星火永續,愿這喝彩常在——致每一位為鄧氏獎學默默駐足的普通人,你們的目光,就是學子們前行路上最亮的燈;你們的心意,就是家族文脈里最暖的風。 鄧氏祠前九度春,崇文薪火照來人。 千金助學情牽夢,萬眾同心愛暖身。 苔米微光凝璀璨,詩書雅韻潤芳辰。 他年學子凌云去,皆念今朝守望真。(鄧楚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