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參考建國之初我第二野戰軍《兵器手冊》,盤點其中受我軍好評的七種日式火炮。這些炮被我軍繳獲后,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打到抗美援朝,在眾多老照片、老電影里成為不顯眼的歷史的見證,甚至印在了我軍炮兵學校的畢業證上。抗戰勝利,百萬侵華日軍繳械投降,中國接收了大量日式裝備。隨后,日械與美械、國械成為內戰中的三大主流武器類型。最終,這些武器大多數成了我軍的戰利品,并從解放戰爭一直用到了抗美援朝。1949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十天、解放戰爭激戰猶酣之際,我第二野戰軍司令部軍械處刊印了一本《兵器手冊》,并轉發全軍。這本手冊是在時任二野司令員、我軍正規化建設先驅劉伯承元帥的力促下,由藍星武德最充沛民族史上的最強軍隊,用長期戰爭中鮮血凝聚的經驗集成的。▲左:二野《兵器手冊》封面;右:手冊前言,作者為時任二野參謀長、開國上將李達。這本手冊連同前言和附表不到400頁,卻涵蓋了當時國內可見的270多種槍、炮、車輛、觀瞄器材,列出詳實數據,且有大量插圖。因此,手冊中各種裝備的說明文字長度被高度壓縮,格外簡潔、平實,有的就一句話。用惜墨如金、不吹不黑來形容,毫不過分。而那些明顯的褒義詞,像“優異”、“優良”、“優越”、“良好”、“杰出”、“理想”,在手冊中更是少之又少。 ▲左:二野《兵器手冊》編輯例言;右:手冊中的裝備說明樣例。 只有實戰中表現出色、為我軍立下汗馬功勞的裝備,才配擁有這些褒義詞。整本手冊里,享受這樣待遇的裝備,只有22種,不到十分之一。在這22種裝備里,日式裝備就有9種,占比高達41%,其中8種是火炮(包括一種擲彈筒)。對于這8種日式火炮,手冊中使用了1次“優異”、4次“優良”、2次“良好”、1次“極為有效”,可以說不吝褒義之詞。相比之下,一般人印象中碾壓日式裝備的美式裝備,手冊中使用褒義詞不僅次數少得多,程度也不及。整本手冊對美式裝備使用明顯褒義詞,一共只有4次,包括2次“極為有效”、1次“理想”和1次“良好”。連一個“優”也沒給。即使是大名鼎鼎的美國“一代名炮”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也連個“良好”都沒撈著。我軍如此的“偏愛”日式火炮,當然不是因為對鬼子有什么好感,而是這些火炮在戰斗中確實相當好用。明治維新以后,侵華成為日本的國策核心,擴軍備戰聚焦于中國,故而其研制的許多武器、尤其陸軍火炮很適應中國的戰場環境。日本陸軍,講求兵貴神速,慣于偷摸突襲,推崇白刃格斗,大炮也要上刺刀。因此,要求火炮輕便可靠,機動性高,人扛馬馱容易,拆卸組裝方便。抗戰猛將關麟征,曾在《臺兒莊會戰經驗》中指出,“我軍無論攻防,受敵害最大者為炮兵”。▲抗戰淞滬會戰期間,侵華日軍以人力拖曳山炮在街頭進行巷戰。而我軍,一直將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奉為至高原則。穿插奔襲,迂回包抄,萬水千山只等閑,歷來都是拿手戲。故而我軍對于火炮的機動性、輕量化,要求就更高了。同時,落后的舊中國道路狀況差,機動車奇缺,主要靠畜力人力運輸。適應西方發達交通條件的歐美重型火炮,在舊中國使用受限。反而是輕便、緊湊、適于人拉肩扛的日式火炮,更有用武之地。特別是適應崎嶇地形、便于“刺刀見紅”的山炮在中國更受青睞,手冊中點贊的8種日式火炮,就有3種是山炮。這一點,不僅我軍,蔣軍也有充分認識。上文提到的關麟征《臺兒莊會戰經驗》就寫到:(一)敵戰車雖多,但受我小炮射擊,及步兵破壞,大失效能,近幾不敢使用。其飛機除對我守城部隊具有轟炸威力外,在野戰中,實無大效用。我軍無論攻防,受敵害最大者為炮兵。基此經驗,我軍今后發展武器,應特別側重炮兵,尤其山炮。(二)攻擊固守村寨之敵,可以火炮數門,挺進至近距離,直接射擊圍寨,最為有效。(注:這就是大炮上刺刀的干活,主要歸山炮管)(此據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資料《臺兒莊殲滅戰》,國民政府軍令部第一廳1938年4月版)▲關麟征的《臺兒莊會戰經驗》第一、二條。 此外,雖然現在某些人吹的“工匠精神”已成笑柄,但當年日本為了滅亡中國,那種喪心病狂的“工匠精神”卻是實實在在的。下面簡要盤點二野《兵器手冊》點贊過的7種日式身管火炮。至于擲彈筒,因其比較特殊,就從略了。▲以九四式山炮改裝的開國大典禮炮,北京警察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本炮系日本陸軍之制式山炮,于1934年出品,為現代性能優良山炮之一種,能迅速裝拆,全炮可分解成十一件,最重件僅97公斤,便于馱載。九四式山炮不用多說,世界炮兵史的優生榜上也有其一席之地,當得起這樣的好評。這三行說明文,已經把它的好處都點到了。在內陸很多戰爭影片中,都有九四式山炮參演。包括著名的《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集結號》等。其中,《大決戰·平津戰役》里攻打天津時,我軍炮班將九四式山炮拆開扛上樓頂,對制高點上的敵軍工事貼臉挨個點名,堪稱日式山炮在內陸電影中的高光。▲《大決戰》劇照:我軍將九四式山炮拆開,扛上樓頂,組裝后直瞄射擊。 ▲《集結號》劇照:我軍用人力將九四式山炮推上陣地。 ▲《大進軍》劇照:蘭州戰役中的我軍九四式山炮陣地。 ▲《大轉折》劇照:我軍將九四式山炮推上羊山高地。 抗美援朝時,九四式山炮也還是志愿軍信賴的武器。一線部隊評價,九四式是最好的山炮。1951年底,經過五次戰役和抗擊“聯合國軍”夏季、秋季攻勢巨大消耗后,志愿軍仍然保有九四式山炮148門,這還不包括其國內仿制版晉造三六式山炮。為滿足前線需要,抗美援朝期間,國內專門仿制九四式的山西太原兵工廠開足馬力,生產了312門炮供應前線,并奉命抽調技術骨干入朝,對志愿軍的九四式進行“專項修理”,以應急需。上甘嶺戰役時,志愿軍已經大量配發蘇式裝備。然而據《抗美援朝戰爭后勤經驗總結》數據,九四式山炮在上甘嶺還是發射炮彈9276發,超過蘇式76.2毫米野炮的8126發,仍然是重要的火力支柱。在我軍手里,其不僅用于作戰,還是新中國國家大典的第一代禮炮,而且從開國大典一直用到改革開放,壽命夠長(見本節開頭圖片)。?本炮于1908年出品,射擊精度良好,且易分解,原為日軍制式山炮。1934年后被九四式75公厘山炮所代替,但現仍有使用者。跟綜合性能上乘的九四式相比,四一式山炮在射程、射界、精度、構造等各方面都差了一截,遜色不少,所以手冊給了個“良好”。抗戰中,四一式山炮是鬼子步兵聯隊一級火力扛把子,稱為聯隊炮,不時視情下放到大隊一級。因此,敵后戰場抗日軍民也有機會少量“入手”這種炮。▲抗戰期間,侵華日軍將四一式山炮拆開,肩挑背扛,行進在田間地頭。值得一提的是,八路軍的炮兵算是靠仿四一式山炮“起家”的。全面抗戰初期的山西戰場,閻錫山晉軍在潰逃時丟棄了不少火炮。其中,仿制自四一式山炮的晉造十三式山炮,被八路軍拾獲了8門。在這幾門炮基礎上,組建了八路軍總部炮兵團,成為日后我軍炮兵人才的搖籃(見本文開頭圖片)。在香城固、雁宿崖、葛莊等經典的伏擊戰中,八路軍均繳獲過“原裝進口”的四一式。八路軍中,像一二〇師、魯中軍區的直屬炮兵單位,其“原始資本”都來自于繳獲的四一式山炮。▲敵后抗戰名場面之一:八路軍展示香城固戰斗繳獲的四一式山炮。可惜,八路軍繳獲山炮數量少、炮彈缺、零件難找,甚至還得把兩門殘缺的炮拆開、湊出一門能用的來,所以沒能讓鬼子挨個夠。電視劇《永不磨滅的番號》里,李大本事抱著九縱隊司令員特批的一發炮彈在山炮旁傻笑,幽默中飽含著當年抗戰的辛酸。解放戰爭中,性能不及九四式但數量大得多的四一式山炮被廣泛使用,主要裝備隊屬炮兵。老電影《南征北戰》《解放石家莊》里都有四一式出鏡。▲電影《解放石家莊》劇照:我軍四一式山炮陣地,炮手由戰爭年代過來的老民兵客串。 抗美援朝時,志愿軍繼續使用四一式山炮,至1951年底尚保有154門,但是未見太多好評。原因無他:這種一戰前的產品,跟不上時代了,只能湊合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錫爾堡美國陸軍野戰裝備博物館內的九〇式野炮。 ?本炮于1930年出品,性能優異,系現代化師炮兵武器,于1936年后配發部隊使用,但數量甚少。其特點為具有炮口制退機,射程最大可達15000公尺,為一般師炮兵火炮所不及。其實,九〇式野炮在死心眼的鬼子自己那里評價是被壓低的,原因不外乎兩條:拖不動,用不起。在鬼子看來,九〇式野炮行列全重2000公斤,騾馬挽曳困難。一門的成本頂兩門老式三八改野炮,這樣軍費吃不消——不愧是窮鬼帝國主義。但是在當年一窮二白的我軍眼里,七五野炮能打到15000米,而且威力不俗,這簡直太理想了。重了點有什么,那就從師屬炮兵轉入獨立炮團去當遠程壓制火炮嘛。對九〇式野炮,手冊給出了“優異”的最高評語。而且從說明文中“但數量甚少”這句來看,還嫌這種炮鬼子造得不夠多,我軍沒繳過癮。▲九〇式野炮木輪型號(上)和膠輪型號(下)的對比,后者可由機動車輛牽引,被稱為“機動炮”,數量較少。下圖中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品。 抗美援朝期間,至1951年底志愿軍仍然保有九〇式野炮38門。直到抗美援朝最后一場大仗金城戰役,九〇式野炮還貢獻了5744發炮彈。志愿軍一線部隊曾將九〇式野炮與蘇式76.2毫米野炮相提并論,稱為表現最好的兩種野炮。▲抗戰結束后,中國第70軍第107師在臺灣楊梅地方接收九一式野炮。 ?本炮于1931年出品,重量較小,為近代性能優良野戰榴彈炮之一。其最顯著特征,為炮身較炮床短,前者長度僅約及后者三分之二。九一式野炮,是日本在法國施奈德公司的技術支持下研制而成的。在日本對火炮機動性極苛刻的要求下,當年的火炮界頂流施奈德公司,使出渾身的解數,交出了這么一款重量較輕、性能還行的可靠的火炮。在舊中國,口徑100毫米以上的身管火炮,屬于妥妥的重炮,相當金貴。而九一式野炮,火力上是重炮,重量還相對輕,騾馬勉強拉得動。因此,手冊中給予其“優良”的評價,就不奇怪了。▲解放戰爭中,我東北野戰軍裝備的九一式野炮。 遼沈戰役前夕,以炮兵強大著稱的東北野戰軍,共有105毫米榴彈炮71門。其中,日本九一式多達47門,美國M2A1式只有14門。注:還有10門是東三省兵工廠仿自日本、“九一八”事變后落入敵手、經改造后可以與九一式通用炮彈的奉造十四式野炮。這么看來,九一式野炮也算是一度撐起了東野重炮的半邊天。連當時東北炮兵學校的畢業證書,封面圖案也是一門九一式野炮。▲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的九一式野炮;右:我軍早期炮兵學校畢業證書封面。 ▲這張解放戰爭的經典照片中,近處的3門炮為美國M2A1式榴彈炮,遠端的幾門就是日本九一式野炮。 抗美援朝時,九一式野炮參戰,志愿軍評價認為其與蘇式122毫米和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相比有所不及,但是表現也還不錯。此外,九一式野炮還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間接為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出了力。我軍繳獲的美國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雖然數量不算太少,但是炮彈一直供不應求,一來連蔣軍自己都缺,二來繳獲美軍的又不容易。于是,最會精打細算過日子的我軍,打起了國內庫存多且同口徑的九一式野炮彈的主意,土法上馬,發明了“美日結合”的復裝方法:用九一式的炮彈彈頭、底火、發射藥和引信,將彈帶外形略作修整使之縮小,裝入發射后回收的美式榴彈藥筒,經過收口,然后裝配成全彈,重新編制射表。就這樣,解決了美式炮彈不足的問題,讓美國人充分體驗了自己制造的火炮的服務。當然,這樣應急“拼”出來的二手甚至三手炮彈,性能較原裝彈是有所下降的,而且發射時產生的煙太大,在戰場上容易暴露目標。但對急等炮彈用的我軍來說已不錯了。▲南京理工大學收藏的世所罕見的九九式山炮(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炮于1939年出品,為現代優良火炮。全炮能分解馱載,利于山地作戰。蔣軍第70軍赴臺灣受降時,曾接收了一批。后該軍改編為整編第70師,在魯西南與二野前身晉冀魯豫野戰軍作戰,全師覆滅,這批九九式也被繳獲。二野因而成為我軍中唯一列裝這種山炮的野戰軍。九九式山炮口徑達到舊中國“重炮”標準,又兼有山炮可分解馱載的優點,放列全重才800公斤。作為我軍唯一的九九式用戶,二野兵器手冊評價自然不會差。抗美援朝并無九九式山炮參戰的記錄。這也好理解,九九式鬼子本身就沒造多少,相應的也就缺少炮彈、零配件補充來源,拉到戰況極其激烈的朝鮮前線,也難有作為。九九式山炮存世數量稀少,目前已知僅兩處有存品:我國南京理工大學,日本東京防衛省本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陳列的九二式加農炮(換裝橡膠輪胎)。 ?本炮于1932年出品,性能良好,為現代化野戰加農炮之一。日本用以替代十四年式加農。其最大特征在有細長炮管與炮腿,并有向后突出較長之炮床面。在火力貧弱的舊中國軍隊,七五山炮和野炮還好找,但是,口徑100毫米以上,射程遠、初速高、能夠對堅固工事和裝甲目標“一錘定音”的重型加農炮,就太稀罕了。在對嚴密設防的要點攻堅時,有重型加農炮給厚實的城墻和碉堡“開罐”,就可以減輕戰士們挖坑道送炸藥實施爆破的風險。同時,在敵軍火炮射程之外,對其炮兵實施有效壓制,會大大降低攻城的難度。所以,我軍手里為數不多的九二式加農炮,可以算是“殺手锏”。尤其是18000米的最大射程,在當時國內的機動火炮中無炮能比。盡管物以稀為貴,但是手冊中對九二式加農炮的評價是“良好”,并不是“優”。說到底,這還是因為日本窮鬼帝國主義“既要又要”,偏執的追求輕量化,導致九二式炮架強度不足,使用最大裝藥射擊時,易造成炮架斷裂,而且炮管壽命也會下降。雖然有些毛病,但在善戰的我軍手里,九二式加農炮還干得不錯,不僅錦州、天津、太原打滿全場,建國初期,為了在廣東打破蔣軍海上優勢,還發揚我軍“地炮上船”的硬核傳統,拉到躉船上打蔣軍艦只。▲人民海軍的首戰萬山海戰中,炮兵將九二式加農炮裝上躉船射擊敵艦,可見此時其使用的還不是膠輪。九二式加農炮也參加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有其壓制敵炮兵作戰的記錄,共發射炮彈597發。不過,或許是由于數量少及自身性能問題,九二式加農炮的表現似乎不算突出。▲解放戰爭中,我東北野戰軍裝備的九六式榴彈炮(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炮于1936年出品,為現代優良火炮之一種,其特點在有極大之仰角及較長之炮腿。本炮有三種改進式樣,但所改各節均極輕微。在舊中國,150毫米重炮,可以算是“戰略武器”了。九六式榴彈炮的情況也很典型:單拎出來與同一時代的美式、蘇式同量級榴彈炮比劃,是打不過的,某些方面還不如舊中國引進的德式150毫米榴彈炮(可惜中國買得太少)。但是,它仍然“好”在重量輕得多,更適于在中國戰場機動。尤其解放戰爭期間,蔣軍的德式150毫米榴彈炮廉頗老矣,美式155毫米榴彈炮是一戰產品且數量有限。結果,我軍搜獲的九六式榴彈炮,反而稱雄一時。解放戰爭中,我軍的九六式榴彈炮從東北打到海南,并進行了機動化改造,換裝了橡膠輪胎。▲我東北野戰軍的重炮單位在訓練中,近處為九六式榴彈炮,遠處可見九二式加農炮。 到抗美援朝時,志愿軍評價認為,九六式榴彈炮雖然不及美式155毫米和蘇式152毫米榴彈炮,但是作用也比較好。特別是,九六式榴彈炮的彈藥,一定程度上能夠做到本國自給,相對于來源緊張的美式155榴彈、被人“卡脖子”的蘇式152榴彈,情況要好得多。上甘嶺戰役中,九六式及其“父輩”四式榴彈炮共發射炮彈近10000發,金城戰役中,也發射近7000發,大大超過兩次戰役美式155榴和蘇式152榴發射炮彈的總和,始終是志愿軍重炮隊的一線主力。總的看,二野《兵器手冊》對日式火炮的好評,既有這些炮自身性能較好的因素,更是受舊中國時代條件的影響。著名抗戰劇《亮劍》中,二野出身的主角在解放戰爭期間大談美式裝備比起日式裝備如何如何好。但是,二野《兵器手冊》里的評價卻頗有些“顛覆”這種流行觀點。實際上,真正讓我軍徹底不甩日式裝備的,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工業和基建的飛速進步,以及更先進的蘇式裝備成體系的引入和仿制。在這股洪流的沖擊下,曾經受到我軍好評的日式火炮迅速“下崗”,一個個上博物館和高爐報到去了。▲電視劇《亮劍》中,二野出身的李云龍與張大彪談美式裝備比日式好。而現實中二野的《兵器手冊》的觀點與之頗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