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 心事如青天白日; 立品如光風霽月。 此聯選自清代張伯行《困學錄集粹》。 張伯行(1652-1725),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康熙進士,官至福建、江蘇省巡撫、禮部尚書。居官20余年,被康熙帝稱為“天下第一清官”。此聯堪為作者立身行事的座右銘。 上聯的“心事”,指心中思念或期望的事,亦指胸襟。唐代劉皂《長門怨》詩:“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殘妝空淚痕。”明代朗瑛《七修續稿·事物·王錢門對》:“二公非心事光明,胡能門聯如此哉!” 上聯意謂心胸要光明磊落,如朗朗晴空。 下聯的“立品”,即培養品德。“光風霽月”,“光風”為雨過初晴時的風;“霽”,雨雪停止。雨過天晴時的明凈景象,比喻太平盛世,也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懷坦白。宋代黃庭堅《濂溪詩序》:“春陵周茂叔(敦頤),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宋代劉克莊《后村集》:“接物見霽月光風,持身則嚴霜烈日。”宋代陳亮《謝羅尚書啟》:“霽月光風,終然灑落。” 下聯意謂立品要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明代左光斗的自題聯也與此聯近似:霽月光風在懷抱;白云蒼雪共襟期。聯語倡導的胸懷與品格,正是修身養性的必然內涵。 2 萬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曉送流年。 此為宋代文學家陸游的自題聯。此聯語又見陸游《題老學庵壁》詩:“此生生計愈蕭然,架竹苫茅只數椽。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太平民樂無愁嘆,衰老形枯少睡眠。喚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掃地亦隨緣。” 陸游自幼好學,自稱“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他一生酷愛讀書,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書巢,還書了“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的楹聯。 “萬卷古今”喻書數量之多,內容涉獵之廣。“一窗昏曉”喻讀書神情專注,從早到晚。此聯精煉準確地概括了作者終生與書為伴,以書開導人生的讀書生涯。陸游晚年罷官家居,七八十歲了,還研讀《資治通鑒》,蠅頭小字,日課二萬言,“讀書有味身忘老,報國無期涕每傾”,真是一位讀書到老不疲,愛國至死不渝的英雄豪杰。此聯正是這位長壽詩人夜以繼日、常年不輟的讀書寫作生活的真實寫照。 3 自靜其心延壽命; 無求于物長精神。 此聯選自白居易《不出門》一詩的頸聯。清篆刻家、畫家奚岡用作書齋聯,也用以贈人。 上聯講靜養。古人十分重視靜養。《老子》曾言:“致虛極,守靜篤”“清靜為天下正”。《禮記·樂記》則把“靜”上升為本體存在:“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南朝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則進一步指出:“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上聯正是對這些圣哲先賢關于清靜養神思想的藝術概括。所謂“自靜其心”,就是主動地使自己的心靈安定寧靜。靜,既包括舒爽休息以求身靜,更包括祛除雜念,以求心靜。人在靜養的狀態下,神經放松,這有助于生命節能,可見“靜養”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健康運動”。在當下生活節奏加快,浮躁之氣盛行的情況下,“自靜其心”就更為需要。 下聯講寡欲。人要生存要發展,不能無所需求。所謂“無求于物”,是指對物質財富、名譽、地位、生活享受等,應隨緣隨分,安分知足,做自己能做的工作,過自己該過的生活,不作非分的貪求。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任他酒價高。能如此,自然心安神泰、神清氣爽。正如唐代崔敦禮所言:“清心而寡欲,人之壽矣。” 4 俯仰不愧天地; 褒貶自有春秋。 這副對聯告訴人們:立身行事要磊落光明,不可俯仰隨俗。上聯出自《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是為人正直坦蕩,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 下聯源自東晉經學家范寧《春秋谷梁傳序》稱譽《春秋》語:“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意思是說,一個字的褒揚,超過君王贈賜一件禮服;只言片語的貶低、批評,其受辱的程度比當眾鞭撻還要厲害。春秋,這里指春秋時代魯國的一部編年史,相傳為孔子所著。《春秋》文字簡短,常常寓褒貶善惡于一字一語之中,后因稱文筆隱晦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 下聯進一步強調了一個人只要注意修身養性,行為端正,品德高潔,心地善良,則是褒是貶,歷史自有公論。這種坦蕩胸懷,有利于身心健康,現代著名書法家孫墨佛說:“長壽秘訣,首先是要做個好人,事事無愧于心,方能心平氣和。” 5 養浩然正氣; 師羲皇上人。 上聯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即充塞于天地之間的至大至剛之氣,體現于人則為浩然的氣概,剛正的氣節。 下聯的“羲皇上人”,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靜閑適,故隱逸人士自稱羲皇上人。晉代陶潛《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羲皇上人”的境界,就是一個“無視無聽、無思無作、淡然平懷”,渾然一體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全聯是說,要培養浩然的氣概和剛正的氣節以修身養性,效法上古時期的先民,恬靜自適頤養身心。 6 望崦嵫而勿迫; 恐鵜鴂之先鳴。 此聯為集句聯,魯迅請喬大壯書寫,懸于北京“老虎尾巴”書屋以自勉。 上聯出自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yān zī)而勿迫”。“羲和”,神話中的人物,相傳是給太陽駕車的神。“弭節”,抑制調節行車的速度。“崦嵫”,神話中的山名,相傳是日落的地方。原詩句意為:我叫駕太陽車的羲和,調節行車的速度,希望太陽不要馬上向日落的地方迫近。 下聯同出自《離騷》:“恐鵜鴂(tí jué)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鵜鴂”,即杜鵑鳥,在春末夏初鳴叫,所以杜鵑一叫,百花就凋謝了。原詩句意為:趁時光尚早,還來得及有所作為,怕的是鵜鴂提前鳴叫,使許多花草芳盡香消。 魯迅各取原文半句,巧妙地組織成聯。上聯說,希望時間流逝得慢一點,以便做更多的工作。下聯說,光陰有限,惟恐歲月易逝,要做的工作不能完成。永恒的自然與短暫的人生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激起有識之士對時間的緊迫感和對社會的使命感。在魯迅看來,時間高于一切。他曾說過:“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他特別反對浪費時間,說:“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這副集句聯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分秒必爭、勤奮工作,為人類造福的可貴精神。魯迅關于“時間就是性命”的時間觀,對于我們更好的珍惜時間,提高生命質量,實現人生價值,不無啟示。 7 心地上無波濤,隨在皆風恬浪靜; 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鳶飛。 此聯選自清代金纓《格言聯璧·惠言類》。 上聯講心性存養。“心地”,原本是佛教語,指人的內心,即思想、意念等,語本《心地觀經》“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唐代寒山《詩》:“我自觀心地,蓮花出淤泥”。宋后儒家稱心性存養,即存心養性。心地也指心情、心境。 上聯是說,只要心底平靜,沒有起伏不平的思潮,隨處都會平安無事,這正是“身安不如心安,心寬強如屋寬”。 下聯講自然本性。性天,即天性,得之于自然的本性,語本《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化育”,即化生長育。清代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有云:“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氤氳而出”。“魚躍鳶飛”出自《詩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即鳶鳥在天空翱翔,魚在淵中跳躍,萬物各遂其性,怡然自得。宋代樓鑰《南山廣莫軒》詩也有:“地下天高俱歷歷,鳶飛魚躍兩悠悠”。 下聯意謂天性有生機,觸目之處盡為魚躍鳶飛,處處充滿生機。這也啟示人們,要“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壽,而盡終其天年”。 8 靜亦靜,動亦靜,五臟克消失欲火; 榮亦忍,辱亦忍,平生不履于危機。 此聯選自清代梁章鉅《楹聯續話》。 上聯講“靜”。靜者,安靜,不受外界干擾。西漢劉安《淮南子》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又說:“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是故圣人將養其神。”說明靜不僅是一種天性,而且靜能養神。故元代醫學家羅天益說:“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欲火”,佛教語,指塵世間熾盛如火的欲念。“克”,指克制、制服,漢代揚雄《法言·問神》說“勝己之私之謂克。”“欲火”(即過分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的情志活動)與五臟,特別與心臟有著密切關系。中醫認為,七情為病,則內傷五臟,引起內臟功能紊亂。 上聯是說,只要保持安靜、清靜,做到“動靜不失其常”,就能以靜制動,克消能影響五臟平和的欲火,保持身心健康。 下聯說“忍”。所謂忍,即忍耐、忍受、抑制、克制的意思。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忍是一種壓抑,力量是向內的,作用于人自身。戰國的荀子曾說:“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意謂思想上克制私欲,然后才能為公;行為上克制情感,然后才能有好品德。 此聯提倡的動靜相宜、榮辱不驚的修身養性之道,對于常煩心傷神,易動肝火之人,確系一劑妙藥良方。 9 煉閑身以磊石栽花,也當陶公之運甓; 銷暇日于楸枰紙局,且同謝傅之圍棋。 此聯是李漁于清康熙十年(1671)在蘇州寫的贈聯。 上聯的“磊石”,把眾多的石相委積。《魯靈光殿賦》:“磊石可相扶。”“陶公”,指曾任東晉征西大將軍、精勤吏職的陶侃。“運甓”,典出《晉書·陶侃傳》:“侃在州(時任廣州刺史)無事,輒朝運百甓于齋外,暮運于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后以“運甓”比喻刻苦自勵。清代陽兆鯤《辛亥生日感賦》云:“運甓朝朝磨虎臂,枕戈夜夜數雞聲。” 上聯是說,悠閑無事或事少時,就疊石、栽花,如像陶公那樣“運甓”,以習其勞,利于煉身勵志。清人曾國藩有言:“習勞則神欽。”他說:古之圣君賢相,莫不以勤勞自勵。 下聯的“楸枰”,指棋盤。古時棋盤多用楸木制成,故名。唐代溫庭筠《觀棋》詩:“閑對楸枰傾一壺,黃花坪上幾成盧。”“謝傅”是指東晉宰相謝安。時前秦強盛,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組成八十七萬大軍大舉南下,江東大震,謝安使謝玄等率北府軍八萬人迎戰,在大軍壓境之時,臨危不懼,仍與客從容對弈。由于他沉著指揮,出奇制勝,取得淝水之戰的大捷,謝安卒贈太傅,后遂以“謝傅棋”形容為人具有雄才大略和從容鎮定的風度。 下聯是說,閑暇消閑時與友人對弈打牌,猶同謝安下棋那樣從容鎮定,具有大將風度。 10 萬事去心閑偃仰; 四支由我任舒伸。 此聯選自宋代邵雍《林下五吟》。 上聯的“萬事去心”,是說一切事都不要放在心上,讓心如明鏡,如止水。清代名醫尤乘對于“萬事去心”,說得非常直白:“貪嗔癡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信其自去。”“偃仰”,猶俯仰,這里指肢體運動,仰臥、俯身,亦指安居、晏安。《抱樸子·極言》云:“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營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 上聯是說,心如明鏡止水,悠閑地起居俯仰。 下聯的“四支”,即四肢。“舒伸”,指伸展、展開。下聯的四肢舒伸,實際上講的是隨意自適的運動方法。四肢如何舒伸呢?宋人蒲虔貫進呈御覽的《保生要錄·調肢體門》做了具體介紹:“養生之人,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故手足欲時其屈伸,兩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兩手雙拓如拓石法,或雙拳筑空,或手臂左右前后輕擺,或頭項左右顧,或腰胯左右轉,時俯時仰,或兩手相捉,細細捩如洗手法,或兩手相摩令熱,掩目摩面,事閑隨意為之,各十數過而已。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擁滯。”總之,生命在于科學的運動,各人可根據自身體質的現狀,選擇個性化的運動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