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斯 公元前284 —208年 氏李,名斯,字通古。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 ![]() ![]() ![]() ![]() ![]() ![]() ![]() ![]() ![]() ![]() ![]() ![]() ![]() ![]() ![]() ![]() 千古一帝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發展的貢獻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即“統一”。其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國土統一,二是制度統一。國土統一,顧名思義一統六國。制度統一,秦始皇通過中央集權制度,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實現了整體意義上的國家統一。 人說秦始皇統一文字推行小纂,卻不知小纂之祖—李斯。 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戰亂,原石被野火焚毀。此石是宋太宗趙光義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鄭文寶根據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陰有鄭文寶題記。《嶧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為最佳,現藏在西安碑林里。 ![]() 在秦的統一事業之中,一個重大的功績就是統一了文字。中國的漢字已有四千余年的歷史。從最早出現在陶器上的符號,刻劃在獸骨龜甲上的甲骨文,和鑄造在鐘、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統一了中國文字。 ![]() 李斯曾經說過:上古創造大篆字體,廣為流傳,但由于時間久遠,人們多不能認識。所以現在刪掉繁雜筆劃,省略異體字形,改進成為小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對發展中國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后的十余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先后五次遠途巡視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東齊魯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后世。”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 ![]()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還有一套書法理論,他在談到用筆的方法時說:寫字,用筆要急速回轉,折畫要快,象蒼鷹俯沖盤旋一樣。收筆好比游魚得水,運筆就象景山行云,筆畫的輕重、舒卷,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 ![]() 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書藝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后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后世臨摹學書之佳。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