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書法風格,例如,有的人喜歡平實美,有的人喜愛雄渾美,還有的人喜愛飄逸之風,當然,還有一些人則喜歡筆墨表現出來的蒼茫之美。為什么有的人會喜歡蒼茫之美呢?因為在他們看來,蒼茫之中既能看到一個人在書法上駕馭技法的能力,更能從蒼茫的氣象中得到心靈上的悠遠感,這或許就是這部分人內心的寫照,空靈、遙遠才是欣賞這類書法作品時的心靈感受。 當然,筆墨是書法靈魂的重要體現,它不僅是蒼茫中的感受,還會因為筆墨的緣故,而產生出金石之所,這也是符合書法古樸之美的藝術享受。例如,中央美院教授王鏞先生的書法,就是因為其筆墨駕馭能力較強,而被更多的人譽為金石氣的書法家,他善用短鋒羊毫書寫作品,而因為是短鋒,它的蓄墨量有限,因此很容易讓筆毫表現出這一種風格的作品來。 我們看到的第一幅隸書楹聯作品,就是用短鋒所創作的書法作品,它通過毛筆在紙間的行進,加上毛筆是短鋒蓄墨量有限,就很容易產生出鋒毫在紙面上的接觸力,從而使得墨色變少、變淺,繼而就讓每一根毫毛在紙面上留下一絲絲印跡,這一現象,其實早在北宋書法家米芾那里得到了解釋——八面出鋒,即每一根筆毫都要在書寫中得到參與。 衛夫人以前說過:“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比绻麑φ者@幅隸書作品來說的話,作者在創作時便始終牢記筆力與筋骨肉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出,此作品中,是以筋骨為主,而肉全隨之減少,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減少了墨量的表現,增加了筆鋒的觸感,從而讓作品產生出了金石與蒼茫之氣。 在許多書法愛好者看來,寫字就要用重筆濃墨來寫,何必要用枯墨來寫?其實,這個問題又回到了我們前面所說的書法的風格與氣象上了。書法的風格包括很多種類,但每一種類的風格,只能在同一幅或同一個人的作品中來體現他的風格,這幅隸書作品,其實就是用筆墨來表現這種金石與蒼茫之氣的。 如何才能在書法作品中實現金石與蒼茫之氣?其實,方法也很簡單,主要是筆墨的使用問題。一方面,盡可能地用短鋒羊毫來書寫,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因為短鋒毛筆它的蓄墨量少,書寫中很快便將墨汁損耗完畢,這時就不要再去蘸墨,繼續書寫,才會有這樣的效果。另一方面,還要學會善于用筆,不論是哪種筆法,在沒有墨色的情況下,仍然按照正常墨色的情況下來用筆,效果就會出來。 當然,對于這類書法作品的創作,有的書法愛好者在創作之初,還不一定用得習慣,因此,想要在這方面有所成就,就要加強練習,加強對作品的創作,不斷積累經驗,最后達到熟能生巧、游刃有余的地步,如此才能創作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來。大家覺得呢? 對于上面這幅隸書楹聯作品以及它的創作方法,大家還有哪些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觀點,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