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有一段,關于理解人性很有幫助。 武松出差回來,對大郎的死非常懷疑,到處探訪證據,縣里沒一個人愿意講。 后,武松被陷害流放,縣里鄉親湊錢給押送的獄卒,幫他路上不至被折磨,能活著到流放地。 所以,人性善還是惡? 都不是。 人性,首先,是趨利避害的,就如躲開高濃度鹽水的草履蟲一樣。 其次,大部分人是有良知的,只是不能違背趨利避害原則罷了。 既有“沉默的大多數”,有“忘恩負義”,也有“東極島漁民救英軍戰俘”,都源自以上兩個原因。 如何面對?看清楚后,我的選擇: 遇到背刺,不要有受害者心態,從不怨天尤人,遠離不認可的人就好了; 即使有利益誘惑,也絕不作惡,不結惡緣,不生惡念; 如果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也是發自本心,不要惦記著回報; 謹慎挑選任何可能產生緣分鏈接的人,愛人也好,朋友也好,合作者也罷,寧可不結緣,也不要和不認可的人,產生關聯。 |
|
來自: 藥師海印月 > 《社科、心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