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董其昌在72歲那年見到《帝師膽巴碑》拓本時,這位明清書法界的'狂人'突然收斂起所有傲氣。他在跋文中老老實實寫下:'余年十七學趙書,今觀此碑,乃知從前妄作。'——要知道,董其昌一輩子懟遍書法史,連王羲之的《蘭亭序》都敢質疑'有習氣',卻唯獨對趙孟頫的這塊碑低了頭。 這塊讓書法巨匠折腰的神碑,正是元代書法巔峰之作:趙孟頫楷書《帝師膽巴碑》。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不是'館閣體',是藏著'叛逆'的楷書提起楷書,多數人想到的是唐代'顏筋柳骨'的森嚴——橫平豎直如軍令,一筆不敢差。但趙孟頫寫《帝師膽巴碑》時,偏要在'規矩'里藏點'野氣'。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你細看碑中'膽'字的長撇,起筆如刀削般剛硬,行至中段卻突然軟下來,像舞者驟然松弛的腰肢,最后收筆時又猛地頓住,藏著股說不出的勁兒。這種'楷中帶行'的筆法,是趙孟頫的獨門絕技:他把行書的靈動偷偷塞進楷書的骨架里,讓本該板正的字活了過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清代書法?包世臣??曾吐槽:'趙書太熟,失卻骨力。'可《帝師膽巴碑》偏要打臉這種偏見。碑中'師'字的豎鉤,起筆藏鋒如蓄力的弓,鉤出時如箭脫弦,筆鋒里的銳氣動人心魄;'碑'字的右點,看似圓潤如珠,實則筆鋒在紙下暗轉三圈,藏著'綿里裹鐵'的功夫。這種'熟而不滑,潤而不膩'的境界,后世學趙者千萬,能摸到皮毛的不過十之一二。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二、寫的是佛碑,藏的是一個文人的掙扎1316年,63歲的趙孟頫寫下《帝師膽巴碑》時,心里裝著太多事。 膽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師,藏傳佛教高僧,這塊碑是為紀念他而作。而趙孟頫自己,是宋朝宗室后裔,卻在元朝做了官。時人罵他'貳臣',他寫碑時用的卻是最虔誠的筆意——碑中'佛'字的右豎,他寫得格外長,幾乎貫穿整個字,像在叩首時低下的脊梁;'法'字的三點水,筆筆斷開卻氣脈相連,像他剪不斷的家國情懷。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書法界總說'字如其人',《帝師膽巴碑》里的每個字,都是趙孟頫的自白。他寫楷書時的嚴謹,是對現實規則的妥協;行筆時的靈動,是文人骨子里的不甘。這種矛盾在'皇'字里最明顯:上半部分規規矩矩如朝堂禮儀,下半部分的'王'字卻筆鋒微顫,像藏著一聲無人聽見的嘆息。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三、300年了,為何它仍是'學楷繞不開的坎'董其昌晚年臨摹《帝師膽巴碑》時,在拓本上密密麻麻寫了17處批注。他最癡迷的是碑中的章法:整碑22行,每行字數不等,卻像列隊的士兵,間距疏朗卻氣脈貫通。第15行'梵'字突然寫大了半分,第18行'教'字又悄悄收小,這種'不齊之齊'的布局,比刻意追求工整更顯功力。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曾說:'學楷書,先學《膽巴碑》,能悟透'松緊'二字,再學顏柳歐,便如履平地。'碑中'松'處如'空'字,筆畫間留白如透氣的窗;'緊'處如'密'字,筆畫擠在一起卻互不打架,像老北京胡同里錯落的屋檐,亂中有序。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如今?故宮博物院??,《帝師膽巴碑》真跡被鎖在恒溫恒濕的展柜里。隔著玻璃看那些字,仍能感受到63歲的趙孟頫握筆時的狀態:手腕懸在空中,筆尖在紙上沙沙游走,墨色濃淡隨情緒起伏。那些字里藏著的,不僅是書法的巔峰技藝,更是一個文人在時代洪流中,用筆墨筑起的精神家園。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難怪有人說,讀懂了《帝師膽巴碑》,才算讀懂了中國書法里的'圓融'——既有規則內的堅守,又有框架外的自由,正如趙孟頫自己,在妥協與堅守中,活成了書法史上獨一無二的風景。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