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潘高峰 日期:2025-09-02 1945年9月3日出版的《新民報》頭版刊登了日本簽署投降書、戰爭宣告結束等重要消息 (1/2) 潘高峰
三軍過處山河動,盛世長歌唱大風!九三閱兵明天就將在北京熱血上演,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從此前披露的彩排畫面來看,上萬虎賁之師、超百架先進戰機、數百臺地面裝備光榮受閱。長安街上,天安門前,軍容如山,呼號如海,鐵流滾滾,旌旗獵獵。這是屬于中國人的驕傲一刻。
為何歷經八十載春秋,我們仍要不懈紀念這場勝利?因為那是中華兒女前仆后繼浴血抗爭14載,以巨大犧牲取得的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不僅改寫了中國的命運,也重塑了世界格局。這是所有華夏兒女不敢忘、不能忘、不會忘的偉大榮光。
除了對先輩的尊崇,對犧牲的銘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紀念這場勝利是堅持弘揚正確二戰史觀、堅決維護戰后國際秩序、堅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的鄭重宣示。
最近一段時間,紀念抗戰的文藝作品不少。尤其是《南京照相館》《東極島》和即將上映的《731》等電影,引發了大家對歷史的集體思考、對和平的真誠祈愿。但讓人意外的是,輿論場上始終有雜音刺耳,指責這些作品是在“教唆仇恨”。這是一種極為狹隘的見解,不僅背叛了歷史,也背叛了常識與良知。
時至今日,歷史的真相仍面臨被侵蝕、被涂抹的危險。日本右翼勢力對侵略行徑的系統性否認,教科書事件的一再上演,日本政客對靖國神社中戰犯亡靈的頻頻拜祭……令所有那場戰爭的受害民族,傷口被一次次撕裂。當歷史被有意遺忘、被粗暴扭曲,堅守真相便成為守護尊嚴與和平的保衛戰。如果連我們自己都選擇沉默與遺忘,又何來底氣奢求他人的尊重?
歷史從不慈悲,它給遺忘者的唯有重復的懲罰。“落后就要挨打”,這是近代中國以血淚凝結的教訓。80年前的苦難,根植于國家的積貧積弱與分裂。中國抗日戰爭的慘烈犧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代價,猶如刻于民族心魂的銘文,不斷提醒我們:和平何其珍貴,又何其脆弱!
紀念勝利,正是要在銘記榮光的同時,不忘沉痛教訓,激發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用永遠爭先的奮斗,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
紀念并不意味著反復咀嚼往昔苦難,而是從苦難中淬煉出避免重蹈覆轍的智慧與力量。先人造字,含義雋永:武乃止戈,蘊含著東方智慧的辯證認知。中國在勝利日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絕不是為了炫耀武力,而是以莊嚴之姿宣告守護和平的決心與能力。
這才是對歷史最清醒的認知。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盛世中華,須有強兵守護;和平發展,不是乞憐可得。這一切早已被歷史證明,并且依然在當今世界的紛飛戰火中不斷得到印證。
記憶從來不是點燃仇恨的火種,而是照亮未來的明燈。紀念這場勝利,也是明確對戰爭的態度:一切關于戰爭的紀念,終極指向應是人類共同的悲憫和對和平的渴望;一切真心實意的和解,都要求得受害者的原諒和明確對真相的認同。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的一跪,展現了一個民族直面歷史的勇氣與尋求寬恕的真誠,這種基于深刻反省的和解,才是持久和平的基石。
記得住歷史,才守得住和平。今天,當我們走過繁華都市,遇見市井煙火,聽到校園書聲,暢游壯麗山河……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正是80年前那群人用生命換來的“奇跡”。
因為銘記,所以珍惜;因為珍惜,所以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