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壓瘡發(fā)生率也在逐漸提高。除此之外,短時間臥床或佩戴支具時,如果護理不當,也易導致壓瘡。嚴重壓瘡會極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認識壓瘡、預防壓瘡顯得愈發(fā)重要。 壓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huán)障礙,局部持續(xù)缺血、缺氧、營養(yǎng)不良而致的軟組織潰爛和壞死。壓瘡也叫褥瘡。 -1- 常見于哪些人群? 主要是重癥患者、昏迷、年老體弱、各種癱瘓、骨折長時間手術或其他疾病所致的長期保持同一體位的人群,以及需要長期使用某種器械導致局部皮膚受壓的人群。 -2- 壓瘡的好發(fā)部位 1. 仰臥位 枕骨粗窿、肩胛部、肘、脊椎體隆突處、骶尾部、足跟。 ![]() 2. 側臥位 耳部、肩峰、肘部、髖部、膝關節(jié)的內外側、內外踝。 ![]() 3. 俯臥位 耳、頰部、肩部、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腳趾。 ![]() 4. 坐位 長時間坐臥的人群壓瘡最易發(fā)生在坐骨結節(jié)和骶尾部。 ![]() -3- 壓瘡的分期 ![]() 1. 第一期(淤血紅潤期) 為壓瘡初期,局部軟組織受壓后,出現(xiàn)紅腫、熱、麻木或觸痛。此期為可逆性改變,皮膚完整,壓不退色的紅斑,皮下深層有壞死,只要及時去除誘因,就可恢復。 處理措施: (1)增加翻身的次數(shù),避免摩擦、潮濕和排泄物的刺激。 (2)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加強營養(yǎng)的攝取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2. 第二期(炎性浸潤期) 紅腫部位如繼續(xù)受壓,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得不到及時改善,局部紅腫向外浸潤、變硬,受壓皮膚的表面呈紫紅色,有小水皰形成,極易破潰。部分皮膚缺失,表淺潰瘍或血泡,皮下深層有壞死。 護理措施: (1)此期應該保護皮膚,避免感染。除加強上述的措施外,有水皰者應及時給予處理。 (2)小水皰:減少摩擦,防止破裂,使其自行吸收。 (3)大水皰: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不剪去表皮)涂消毒液,無菌敷料包扎。 敷料選擇: 干凈的2期壓力性損傷可使用水膠體敷料,給創(chuàng)面提供微濕環(huán)境,促進破損修復。 滲出的2期壓力性損傷可使用泡沫敷料,吸收滲液,同時促進表皮修復。 注:水膠體敷料不建議用于感染嚴重、骨肌腱暴露和滲液多的傷口;需在醫(yī)護指導下使用!!! ![]() 3. 第三期(淺度潰瘍期) 護理措施: (1)盡量保持局部的清潔、干燥,以鵝頸燈距創(chuàng)面25厘米照射,1-2次/日,10-15分/次。 (2)照射后以外科無菌換藥法處理創(chuàng)面。 (3)還可采用雞蛋內膜、纖維蛋白膜等貼于創(chuàng)面治療。 4. 第四期(壞死潰瘍期) 壞死組織侵入直皮下層和肌肉層,感染嚴重者,可向深部和周圍組織擴展,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壞死組織呈黑色。如不及時控制感染,可引起膿毒敗血癥,危及病人生命。皮膚完全缺失,未露出肌肉、肌腱和骨骼等深部組織,手術可治愈。 護理措施: (1)清洗創(chuàng)面,去除壞死組織,保持引流通暢,促進愈合。 (2)潰瘍面較深,引流不暢者,應用3%的過氧化氫沖洗,以抑制厭氧菌。 -4- 壓瘡的預防措施 1. 定時翻身
病情較輕者盡量自己挪挪屁股、動動筋骨手腳,增強自我照顧的能力和感知自己健康狀態(tài)所帶來的快樂。 因皮膚情況需要而貼有保護貼(如安普貼、泡沫敷貼等)者,家屬若在為其翻身檫身時發(fā)現(xiàn)保護貼卷邊或脫落時,及時告訴護理人員。 2. 勤擦洗,避免潮濕刺激 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應及時擦洗干凈,保持清潔干燥,不要直接躺在塑料布或不透氣的布料上。 3. 家屬或陪護每天定時檢查皮膚情況 如果發(fā)現(xiàn)皮膚變紅,則不宜進行皮膚按摩,可懸空壓紅部位,一般解除壓力30-40分鐘后皮膚顏色可恢復正常。皮膚持續(xù)發(fā)紅、發(fā)紺,更不宜按摩,以免加重損傷。 4. 病情許可的,每天下床坐椅子或床邊站立,避免長時間臥床。 5. 正確使用翻身技巧,勿拖拉患者,尤其是使用便盆時,切忌粗暴拖拉。 6. 必要時使用氣墊床、氣圈、水墊、翻身枕。 7. 保持床鋪平整干凈無渣屑,皮膚弄臟時及時清潔,受壓部位皮膚每天溫水擦浴1-2次,擦洗時不可用刺激性強的清潔劑,力道要輕柔。 8. 增進全身營養(yǎng)。若無特殊禁忌,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和鋅的食物)的飲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