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中醫很神奇,經絡穴位如同人體自備的精密導航和天然藥庫。如果說大陵穴是深藏腕中、執掌心神安寧的“樞密重鎮”,那么今日登場的這位主角,則是鎮守臍旁、統御水谷精微篩濾、滌蕩中焦痰濕的“清道統帥”——它便是足陽明胃經上的要穴,?滑肉門穴?。 滑肉門穴,歸屬足陽明胃經。《針灸甲乙經》明載:“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其名生動傳神:“滑肉”,指潤滑肌肉筋膜,亦喻水谷精微經此“過濾”后變得滑利易行;“門”,即門戶、通道。?滑肉門穴正是水谷精微化生輸布的“凈化樞紐”,是滌痰利濕、疏通腑氣的關卡,更是調和“中焦工廠”運轉的調控閥?。它位于上腹部,臍中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取穴時,先定下脘(臍上2寸),或直接于臍上1橫指(1寸)再旁開2寸(約三橫指)處。如同中焦水谷運化的“精篩門戶”。 ![]() 取穴方法:? 骨度分寸法?:臍中央至胸劍聯合為8寸,臍上1寸即為本穴水平線(下脘上1寸亦可),此線上旁開臍中線2寸處。 體表標志法?:仰臥,找到肚臍(神闕穴),從肚臍垂直向上量一橫指寬度(約1寸),再從此點向兩側水平旁開約兩拇指寬度(2寸)凹陷處。 按之有應?:按壓此處常有松軟或輕微阻滯感,痰濕或消化不良者反應明顯,適度按壓可產生酸脹感向腹內傳導。 身為足陽明胃經的腹段要穴,滑肉門穴占據著“中焦運化關卡”的戰略要地。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滑肉門穴位于腸腑區域(深部對應當為小腸),是水谷精微在小腸進行“泌別清濁”的關鍵門戶所在。它是調節中焦水液代謝、輸布精微、滌除痰濁的?核心閥門?,?專司化痰利濕、健脾和胃、通腑降濁、暢達氣機之職?。古人譽其為“滌痰之門”、“中焦水閘”。 ![]() 憑借其獨特的位置與足陽明經的運化之力,滑肉門穴主治范圍獨特而高效: 化痰利濕,痰濕肥胖克星?:此為其核心絕技,效力顯著。凡因?痰濕內蘊?導致的?形體肥胖、腹部肥胖(大肚腩)、肢體困重、頭面油膩、口中粘膩、水腫、大便粘滯不爽?等癥,刺激滑肉門穴能強力促進中焦水液代謝,分解運化痰濕脂濁,是中醫“減肥塑形”、改善痰濕體質的?要穴?。《針灸大成》明確記載其主“主吐舌,舌強,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根急縮”。 通腑降濁,便秘腹脹妙門?:滑肉門穴能促進腑氣通降,對?習慣性便秘(尤其痰濕阻滯型)、腹脹如鼓、腸鳴轆轆、排氣不暢?等腑氣不通之癥效果佳,能“滑利”腸道,促進糟粕下行。 健脾和胃,消食止嘔?:作為胃經穴位,它亦有助調和胃氣,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尤其痰濕中阻型)?等癥狀,助力“胃主受納”的功能。 寧心安神,舌疾輔治?:古籍記載其對痰熱擾心引起的?癲狂、失眠、喜笑不休?以及?舌強不語、吐舌弄舌、重舌?等舌部疾患(舌為心之苗,痰熱易擾)有輔助治療作用,取其滌痰開竅之力。 緩解胃痛?:對于?痰濕或食積阻滯引起的胃痛、痞滿?亦有一定效果。 ![]() 古籍驗案,“門”滌痰脂:? 清代醫家廖潤鴻所著《針灸集成》引述前案:一江南富紳,形體豐腴,腹大如鼓,常感身重倦怠,痰多粘稠,口膩納呆,大便數日一行且粘滯不爽。遍服健脾化濕湯劑,初有小效,旋即復腫。后遇一名醫,觀其舌苔白厚滑膩如積雪,脈象沉滑如水走沙,斷為“中焦痰濕壅盛,腑氣閉阻,精微不行反為脂濁”。 醫者言:“膏粱厚味,釀生痰濕,壅塞滑肉之門,清濁難分,脂濁內積。當通其門,滌其濁。”遂取富紳雙側?滑肉門穴?,以長毫針深刺,捻轉瀉法,同時配合腹部?天樞穴?(大腸募穴,通腑)、?豐隆穴?(胃經絡穴,化痰)以增強滌痰通腑、利濕降濁之力。針入不久,富紳自覺腹中氣機轉動,腸鳴陣陣。留針約三刻鐘(45分鐘),取針后不久即欲如廁,排出大量粘膩穢便。隔日復針,三診后,腹脹明顯消退,身體輕快,痰量減少,大便轉暢。醫者囑其清淡飲食,并每日艾灸滑肉門、天樞二穴。 富紳驚嘆:“銀針通腑滌痰,勝過靈丹減重!”醫者釋曰:“滑肉門者,中焦泌別清濁之樞機也。痰濁脂膏壅塞,門戶阻滯,清濁混淆,脂濁內蓄。刺此穴如啟閘引流,引陽明經氣直入腸腑,激蕩痰濁分化,導脂濁下行,壅塞焉能不消?此'滌痰利濕,功在滑肉’之驗也。”此案生動印證了滑肉門穴滌蕩中焦痰濕脂濁的卓越效力。 ![]() 滑肉門保健法——腹上“滌痰通腑”術 滑肉門穴位置適中,操作安全,是居家調理痰濕、促進代謝的“塑身寶”。 掌推揉摩法(化痰消脂首選)?:仰臥,放松腹部。將雙手掌根(或大魚際)分別置于兩側滑肉門穴區。 腹部肥胖、痰多、便秘、腹脹?:雙手稍用力向下(向腹股溝方向)按壓,產生適度酸脹感,然后以掌根沿帶脈(腰部一圈)走向,?由滑肉門向身體兩側(章門穴方向)推摩?,如同“疏通河道”。重復20-30次,力度深透。此法?強力促進腸蠕動,疏導中焦痰濕氣機?。 日常祛濕塑形?:亦可順時針(順應結腸走向)環形揉摩滑肉門區域5-10分鐘,力度適中,?持之以恒可幫助減少腰腹贅肉,改善痰濕體質?。 艾灸溫化法(寒濕痰凝)?: 溫和灸(家用首選)?:點燃艾條,對準滑肉門穴上方2-3厘米,施以溫和灸。溫熱舒適為度,每穴灸10-15分鐘。此法?溫陽化氣、健脾化痰、利水濕?,適用于?肥胖屬脾腎陽虛、寒濕內停者(伴畏寒肢冷、大便溏稀)?。 注意?:?熱證、陰虛明顯者(怕熱、便秘、舌紅少苔)禁用艾灸?!飯前空腹及過飽時不宜艾灸。痰濕郁久化熱者慎灸。 ![]() 穴位刮痧法(瀉濁祛濕)?:刮痧板涂抹介質(精油或刮痧油),在滑肉門穴區域(可擴展至整個腹部帶脈及天樞、大橫等穴)進行刮拭。方向以由上而下(向腹股溝)、由內向外(向腰側)為主。力度適中,以皮膚出痧(紅而不破)為度。每周1-2次。此法?瀉中焦濕熱、痰濁效果明顯?,適合?濕熱痰濁體質(舌苔黃膩、便秘、面部油膩痤瘡)?。 呼吸點按法(調氣安中)?:食中指點按滑肉門穴,?深吸氣時將腹部鼓起,輕按穴位;深呼氣時將腹部內收,稍用力按揉穴位?。配合呼吸,重復10-15次。此法?調和氣機、舒暢腹中、輔助排便?。 建議?:餐后腹脹、便秘、欲減腰腹,首選掌推揉摩;寒濕肥胖、便溏肢冷,可用艾灸(確認非熱證);濕熱痰濁、面油便秘,可選刮痧;排便不暢,用呼吸點按。操作?宜在餐后1小時或飯前進行?。 (?針刺需由專業中醫師操作。孕婦腹部慎針忌刮!?) 滑肉門穴,這對隱伏于臍旁之上的“滌濁之樞”,雖不顯山露水,卻掌控著水谷精微的清濁分途。它是痰濕脂濁的“粉碎機”,是腑氣不通的“疏通閥”,更是守護中焦運化的“清道夫”。當膏粱厚味化作腰間贅肉,當痰濕粘滯如膠裹臟腑,當濁氣壅塞致腹脹如鼓,不必沮喪。輕舒手掌,覆于臍上一指旁開兩寸的柔韌之地。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分享的內容,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我是中醫針灸阿凱,關注我,每天分享中醫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