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話常說:“吃有吃相,站有站相?!?/span> 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尤其是在飯桌上的表現,往往能體現他的家教修養。 想知道一個孩子將來能否有出息,只需認真觀察他如何對待一餐一飯。 碗筷起落間流露的便是他未來的人生走向。
《論語》云:“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nbsp; 這并非僅僅是禮儀的苛求,更是對自我品行的嚴格錘煉。 餐桌之上,碗筷如何動,飯菜如何取,皆有說法。 吃相端正的人,不喧嘩、不爭搶,處處體現著修養; 而吃相邋遢的人,往往自私自利,只顧及自己的感受。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咸豐年間,鎮上的綢緞莊老板周老爺,常請伙計和鄰里吃飯,喜歡借此觀察人品。 一次宴席上,新來的伙計阿福和阿貴坐在一起。 菜剛上桌,阿貴就急著伸筷,專挑盤子里的肉,夾菜時湯汁濺得滿桌都是,還把不愛吃的菜隨手撥回盤里。 一旁的阿福卻不一樣,夾菜時只取靠近自己的部分,還會悄悄把掉落的飯粒撿起來。 見鄰座老人夾不到遠處的菜,他輕聲詢問后幫忙夾到碗里。 宴席散后,周老爺留下阿福,讓他管賬。 有人不解,周老爺說:“阿福吃飯懂規矩,做事定然靠譜。” 后來阿福果然勤懇負責。 《禮記》有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span> 能管住吃這第一等大欲,也能駕馭人生諸般欲望。 一個在飯桌上都肆意妄為的人,很難想象他在利益誘惑面前能守住底線。 守好吃相的規矩,能養出好品行,筷起筷落間,養成的是尊重也是自律。 父母能教導好孩子吃飯守禮,孩子自然也會懂得規矩做人,處事踏實有修養。 ![]()
俗語講:“碗凈福至。” 端正吃相,是對勞作之人的感恩,也是對上天賜予的敬畏。 當一個人懂得感恩生活所賜予的一切,生活也會以同樣的善意回報他。 古時候,有個家境貧寒的江南書生林文軒。 林文軒常去鎮上的書坊幫忙,換取讀書的機會。 書坊掌柜為人和善,偶爾會留他吃飯。 每次用餐,林文軒都格外講究。 盛飯時從不盛滿到溢出,遇到喜愛的糕點也只拿一塊,從不貪多; 與掌柜對坐時,總會等掌柜動筷后才開始吃,咀嚼時也盡量不發出聲響。 有次,一位路過的老員外瞧見這一幕,對掌柜感嘆: “這年輕人吃相端正,可見心性沉穩,將來必有出息?!?nbsp; 后來老員外家中需請一位先生教孫輩讀書,特意舉薦了林文軒。 林文軒到任后,不僅教得認真,生活中也始終保持得體言行。 老員外越發器重他,甚至在他科考時給予資助。 最終林文軒考中舉人,日子越過越順。 《禮記》有言:“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 吃飯的過程,也是修行的過程。 不貪多、不獨占,是在修克制,不會被口腹之欲牽著走。 不挑剔食物的好壞,是修接納,遇事就能不皺眉、不抱怨。 孩子吃相里沒有急功近利的慌,沒有自私自利的貪。 日子久了,這種性子會讓人少遇矛盾、多遇善意,福氣也就養在身邊了。 ![]()
《本草綱目》有言:“飲食者,人之命脈也。” 好好吃飯,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認真對待每一頓飯的人,對生活也多份認真。 江南小鎮有個繡娘沈阿翠,日子不算富裕,卻總把“好好吃飯” 掛在嘴邊。 每日清晨,她再忙也會煮一鍋溫熱的粥,配著自己腌的咸菜,慢慢吃了再開工。 晌午繡活累了,便蒸個雜糧饅頭,炒一盤青菜,從不隨便啃冷食。 傍晚收工,哪怕只剩些邊角食材,也會細心做成湯羹,就著米飯吃得滿足。 鄰居柳嫂子,總愛啃冷硬的餅子應付三餐,還笑阿翠“太講究”。 阿翠不辯解,只常邀柳嫂子來家里吃飯。 看著阿翠用簡單的蘿卜蝦米熬出鮮醇的湯,把剩飯做成噴香的蛋炒飯,柳嫂子漸漸動了心,也開始學著早起煮粥、認真做晚飯。 日子久了,柳嫂子發現自己精力變足,繡活時出錯少了,人也比從前精神。 鄰居們路過沈阿翠家,望見窗內兩人圍坐桌前,都夸她們會過日子。 人間的煙火氣,大多藏在一蔬一飯里。 再難的事,吃飽了、暖透了,就有勇氣接著走下去。 所以教導孩子與其講空泛的道理,不如吃帶來的感受更實在、更直接。 好吃相不是一天兩天能養成的,父母自己先做好樣子,孩子就能看在眼里、學在心里。 一、餐桌上,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感恩之心,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需要從小在生活的細節中悉心培育。 要讓孩子明白,眼前的飯菜并非憑空而來,它凝聚著農人的汗水以及父母的愛。 當感恩成為一種習慣,孩子的內心便會充滿陽光和正能量,懂得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也愿意以同樣的善意回饋世界。 二、 餐桌上,端正孩子態度,讓其吃有吃相。 《論語》有云:“食不言,寢不語。” 學會吃飯的禮儀,是立身于世的第一步。 餐桌上的規矩,煉的是心性,樹的是人品。 要求孩子坐姿端正,細嚼慢咽,不挑揀翻攪菜肴,他們便能習得內心的靜氣與專注。 能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吃完一頓飯的孩子,往往也更能沉下心來對待生活。 《左傳》里講:“愛子教之以義方?!?/span> 吃飯這件事,看似平凡,卻藏著人生的大智慧。 一個孩子的吃相,不僅反映了他的品性,還藏著他的福運。 作為父母,不要只關注孩子的成績,更要重視餐桌上的教育。 從細節入手,培養孩子良好的吃相和習慣。 要知道,今天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就是明天他們在人生舞臺上的模樣。 認同的,點亮文末“愛心”,愿每一位父母都能重視孩子的吃飯教育,讓孩子在小小的餐桌上,養成好品性、積攢好福氣,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
來自: 山水rolnyvznmn >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