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壬這個名字,聽上去就很神秘。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奇門遁甲”“太乙神數”之類的術數,但要真論起來,在古代的三大數術當中,六壬其實是和它們并列的重量級存在。古人常說“太乙、六壬、遁甲為數術三式”,這“三式”在古代的地位,幾乎等同于最高層級的預測學問。問題是,六壬到底是什么呢?它到底是天文歷法,還是占卜算命?要說清楚這事兒,就得從頭講起。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六壬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玄妙色彩。壬是天干之一,天干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壬排第九。為什么偏偏叫“六壬”?《史記·律書》里有一句話:“壬,任也,任萬物生長。”壬在古人眼里象征著滋養、承載之意。再看六壬,《晉書·天文志》里說:“六壬者,天地之會,陰陽之交也。”換句話說,六壬不是隨便起的名,它背后和天地陰陽運行的規律有關。古人喜歡用天干地支去推演宇宙變化,而六壬正是基于干支推演的一整套術數系統。 我們可以先看看它在古代的定位。北宋沈括寫過一本書叫《夢溪筆談》,里面專門提到:“三式者,一曰太乙,二曰六壬,三曰遁甲。”他把三式和天文歷法聯系在一起,說這些都是古人為了推測天象、國運、戰爭勝負的工具。而在唐代道士李筌的《遁甲演義》中,也把六壬放在與遁甲、太乙同等重要的位置,稱其“可以料敵,可以決疑,可以知吉兇”。這就說明,六壬在古代不是街頭江湖先生算卦的小玩意,而是真正在國家大事、軍事戰略中用得上的。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那六壬是怎么算的呢?簡單來說,它是一種排盤占式。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再結合天干、天盤、地盤、人盤、神將,組成一個復雜的格局。六壬里面有個專有名詞叫“三傳四課”,這是它的核心。所謂四課,就是根據天盤、地盤推出來的四個基點;再從四課推演出三傳,用來斷事情的成敗發展。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古代將軍要出兵,他可能會請六壬先生排個盤,看看“初傳”“中傳”“末傳”對應的天象如何,如果一路順遂,就可以出兵;如果中間有“敗象”,可能就要推遲或者改變計劃。史書里確實有這種記載,《宋史·天文志》里說:“六壬以決兵機,往往有中。”意思是,古代軍中真用它來判斷戰機。 六壬的精妙之處,還在于它不僅看大事,也能看小事。比如古代有人丟了東西,或者要出門遠行,都會請人用六壬排個盤。南宋樓鑰的《攻媿集》里記載過一件事,說有個官員丟了印信,急得不得了,請人用六壬推算,結果說在西邊一處屋舍果然找到了。這類故事在古籍里屢見不鮮。也就是說,六壬既能算國家軍機,也能管百姓生活。 但六壬之所以讓后世覺得神秘,不只是因為它能算,而是因為它算得特別復雜。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馀叢考》里就說:“六壬最為繁瑣,學者罕能通曉。”它的復雜程度,連古人都直呼燒腦。舉個例子,六壬里有“十二天將”,什么青龍、朱雀、六合、勾陳、白虎、天空、玄武之類,每個神將都有不同的屬性,搭配不同的天盤、地盤就會有不同的含義。比如青龍主吉祥,白虎主兇禍,玄武主盜賊。如果你問丟失之物,結果盤中玄武臨日辰,那就可能是被人偷了;如果青龍值事,那就可能很快會有好消息。這套邏輯環環相扣,外行人看得眼花繚亂,但在懂的人眼里卻是自成體系。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六壬的起源,學界也有不少討論。有的說它源于戰國秦漢時期的方士傳統,《漢書·藝文志》里就記載有“六壬”、“太乙”、“遁甲”類書籍,可見漢代已經有系統的六壬學。還有人認為它更早,《周禮·春官》里有“太卜掌三兆”,其中有“玉兆、灼龜、草兆”,本質上就是用不同方式和天地溝通,六壬可能就是在這種占卜體系中發展出來的。到了唐宋以后,六壬才逐漸完善,成為固定的一門學問。南宋的徐道符寫過《六壬大全》,明代劉伯溫也據說精通六壬,用來輔助軍事。劉伯溫的《燒餅歌》傳說里,很多推算天下大勢的段落,其實都和六壬思路有點相似。 不過話說回來,六壬雖然古代流行,但它和今天人們理解的算命不完全一樣。今天很多人覺得算命就是看看八字、手相,而六壬更像是一種古代的“即時演算”。它不強調你一生的命數,而是專注在某一件事、某一個時刻的吉兇。你今天問,我今天起課,就能看出事情的走勢;過了今天,再問同樣的問題,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這就像古代的一種“決策工具”,所以古代軍隊才那么喜歡用它。唐代《通典》里有個說法:“軍行必卜六壬,以定進退。”可見它幾乎成了戰略標配。 當然,六壬也有爭議。明清時期,儒家士人就常常批評這種數術,認為是“惑世之學”。《明史》里有一條記載,說有個官員過于沉迷六壬,被御史彈劾,說他“好鬼神,廢政務”。這說明,在正統的儒家話語里,六壬算不上什么“正學”。可即便如此,它還是在民間、軍中廣泛流行,甚至到了清代還有不少人研究。比如清代學者范寧寫的《六壬直指》,就是一本系統化的教材,把六壬的起課、斷事方法整理得清清楚楚。 有趣的是,六壬不光在中國有影響,還傳到了日本。日本的“陰陽師”體系里,有一部分就是從中國的六壬、遁甲吸收過去的。日本古代的《令義解》就記載:“六壬神課,唐土所傳。”到了平安時代,像安倍晴明這樣的陰陽師,就常常用六壬來給天皇占卜。可以說,六壬成了東亞文化圈里一個跨國的神秘符號。 到了今天,六壬當然不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工具,但它作為一門古老的文化遺產,依舊有人在研究。你要是翻翻民國出版的書,還能看到《六壬精義》《六壬探原》之類的著作。現代學者有的從歷史學角度研究六壬,看它反映了古代人對宇宙運行的理解;有的從民俗角度看,把它當作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古人那種“天人合一”的觀念。對于古人來說,天上星辰的運行,地上陰陽的消長,都和人事息息相關,六壬就是在這種思維下的產物。 所以說,六壬到底是什么?它不是簡單的算命,不是街頭巷尾隨便擺攤的把戲,而是一套古代高級的術數體系。它融合了天文、歷法、陰陽五行,用極為復雜的符號系統去推演人事變化。它能為帝王將相謀國事,也能為百姓小民解心疑。它既是中國古代數術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類試圖理解天道、把握命運的一種方式。今天我們再回頭看六壬,不必迷信它的神奇,也不能否認它在歷史中的真實存在。它就是古人智慧的一種體現,是歷史長河里留下的一種奇特印記。 |
|